经过若干年的无数现场考察与理性思考,笔者认为,一项饲养工艺的重大变革不但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更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客观评估。在发酵床热浪吹遍全国各地的一片叫好声中,很有必要对某些实质性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冷静思考。
一、猪场排污内容、形式与途径
众所周知,养猪场排出的粪尿可粗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两大类,以化学元素细分则以碳、氮、磷三大元素对大气层和水环境的污染为甚,其它为数众多的无机矿物元素并未引起人们太多重视,因饲料中添加高铜、高锌、高砷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话题至今仍是极少数业内有识之士的徒劳呼号。
在传统的养猪工艺中,动物的排泄物部分用作农作物施肥;部分排入半封闭性水体,经天然微生物或某些水生植物降解转化;部分则经沉淀、分离、过滤大多数固形物后作沼气发酵降解处理,通过燃烧沼气的途径减少有机物及温室气体向大自然的排放;也有相当部分中、小型猪场直接把动物排泄物排放到周围环境,尤其是开放型水体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直接的可视污染。
在发酵床养猪工艺中,动物排泄物虽然没有排放到周围环境造成直接的可视污染,但厚垫料中的厌氧或半厌氧发酵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效应气体全部排放到大气中(垫料发热便是最直观的排气指征),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绝不可以认为是零排放,且甲烷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当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氧化亚氮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当量更是高达二氧化碳的310倍;此外,绝大多数无法降解的有机物及百分之百的无机物(如磷元素)仍然会遵循物质不灭定律沉积在粪床中,始终会有被排出去的一天,只不过是排放的内容物被高度浓缩了若干倍,排放的形式从每天连续排放改为集中一次排放,且排放的地点可以有所选择而已。更有甚者,如上所述,现时某些猪饲料中超量添加的铜、锌、砷等有害元素在粪床里超浓缩富集后,一次性地排放到某一特定环境中,可能造成的祸害很难以常规思维方式来判断。尽管这并非是发酵床的原罪,但发酵床却是承传乃至集中祸害的载体。
由此可见,以严格的科学定义和客观的环保角度分析,发酵床的应用并非零排放 的措施,只不过是猪场排污的形式与途径发生了转移、时间与空间重作安排而已,总的排放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据有关专家粗略估计,动物排泄物中的干物质至少90%以上仍然贮存在垫料中,环境载荷并没有因发酵床的应用而降低多少。因此,尽管发酵床养猪工艺在减少水体可视污染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与零排放概念仍有本质区别。
二、饲养密度与排泄物承载能力
由于猪群的排泄物全部汇集在铺设厚垫料的发酵床上,有效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与排泄物的承载能力成正相关。以每头猪在发酵床上增重100公斤为例,饲料转换率为2.6,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为50%,那么每头猪一个生长周期的干物质排泄量约130公斤,单位面积每年养三批猪计,一头猪位的干物质排泄量约400公斤,除了约10%的有机物质被垫料中的各种微生物利用并转化为多种成分的气体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外,每头猪位每年约产生350公斤干物质的排泄物,如果按推广企业所宣称的每批垫料可连续用五年,则每头猪位共约产生1750公斤干物质的排泄物,若以含水量30%计,一头猪位需要多少面积或体积才能使这2500公斤货真价实的污物与合适比例的垫料混合后仍能让生活于此的猪群保持健康并达到期望值的生产性能?这可能是发酵床设计者们未必思考过的初级问题。
三、猪群健康与饲养效益
尽管发酵床工艺推广者反复强调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使猪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然而该工艺推广多年,除了大量感观描述性材料外,似乎从未见有与猪舍内相关微生物消长情况有关的符合科学依据的文献在正规学术刊物发表,也鲜见不同饲养工艺所养猪群的一系列长期的生产性能表现的对比试验报告。恰恰相反,在这几年时间里,笔者所见发酵床猪舍内的猪群绝大多数无法与基本健康划等号,大多数猪群的呼吸道病症状表现严重,泪斑浓厚、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皮炎(疑似圆环病毒感染症状)等疑似病毒感染症状相当普遍;猪群整齐度差、饲料采食量偏低、生长速度缓慢、达到上市体重的饲养日龄延长,饲料转换率低等情况相当突出。在笔者所作现场考察过的此类猪群,粗略统计,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即使没有大的健康问题,养到相同上市体重(如115公斤),发酵床饲养的猪群因冷热季节不同,要多养10-20天不等,也就是说养在发酵床的商品猪每头收益至少会减少60-120元左右,通常情况下炎热季节的损失会更大。
因此,准确地判断猪群健康状况及测定猪群的生产性能是猪场业主在选择何种饲养工艺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养猪的首要目的是把猪养好,而判断猪养得好与坏的尺度必须是严谨的符合科学原理的数据,而不能仅仅是感觉。
诚然,我国现时的大多数猪群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多种病毒复合感染的情况相当严重,饲养在传统的开放式冲水猪舍或其它类型猪舍中的猪群其健康压力已相当严峻,把这些靠加药保健方式来维持表观健康的亚健康猪群,连同其不可避免存在严重病原污染的排泄物一起封闭在发酵床上,猪群的健康如何保证可能是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微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当垫料温度升高至足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尽管此假设未必成立)之前,人工撒播的有益微生物早已不可能存活了。换言之,要么发酵床的病原微生物不可能被有益微生物消灭;要么发酵床上的微生物消长情况与人工撒播的有益微生物毫无关系。大自然丰富的各种微生物谱系比人类已知的要多得无法想像,最直观的证据便是城乡各种大小垃圾堆尽管没有添加任何有益微生物,但依然会在大自然法则支配下发热降解。同时,发酵床工作时候,由于垫料发酵发热,在这样高温高湿和养分充足的现实条件下,为各种体内外寄生虫的繁殖继代提供了合适的温床,更为真菌生物(霉菌)迅速滋生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霉菌毒素现已成为畜牧生产的一大**,一边养殖户大量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和防霉剂同时,一边又通过发酵床的误区制造更高浓度的霉菌毒素,这无论对猪群的健康还是对饲养效益都是一种严重的挑战。
四、地区气候、季节与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管理要求
多年前发酵床自福建省推广始,已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争先恐后地作为一种环保措施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政策支持,多以轰轰烈烈开场,遮遮掩掩结束。笔者三年前曾到闽南某大型猪场(3000头存栏母猪)作实地考察,面对空置很长时间的发酵床猪舍,猪场老板自嘲自己是一个很好学的人,只是学费交得太多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