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地区,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严重破坏,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近年来,省农机局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利用旱地农业与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降雨大厅开展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取得显着进展。实施保护性耕作,产生了极为显着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增墒保墒效果、土壤培肥效果和可持续的增产效果。
1、实施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果显着。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坡度、不同覆盖、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及不同留茬高度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作物留茬高度在10cm以上、秸秆覆盖量在40%以上时,才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农田秸秆覆盖率达40%时减沙量50%左右,控制侵蚀作用显着;留茬高度在10cm以上才能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2)因不同土类采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在塿土区秸秆覆盖量达40%就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黄绵土区要采取秸秆覆盖与留高茬等方式才能发挥水土保持效益;在风沙土区要采取秸秆覆盖与根茬固土等方式才能发挥水土保持的最大效益。(3)在种植作物同时实施秸秆覆盖可以提高10%以上防治效益,控制水土流失达95%以上。
2、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肥力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明显的表聚现象,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了26.3 %和30.9%。
3、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夏闲期覆盖0--2m土层可增加60mm左右的土壤水分,蓄水率增加20%左右,平均增产50公斤以上;冬闲期实施覆盖技术多储水20mm左右,可以保证春播基本需用。
近期全省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测试表明,保护性耕作田块较传统翻耕、旋耕田块0-20cm土壤含水率高出0.5至1个百分点,小麦的冬前分蘖、根系发育、越冬期长势也明显好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在抗旱保丰收中发挥了显着作用。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保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实用技术,是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的增产作用是渐进的,在实施后2—3年才开始显现,培肥土壤是长效的,提高后的土地生产力将长期发挥作用。实施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北方旱作农田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