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由中国农机院自主研发的10公斤/秒通用型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进行了小麦收获试验;10月,该机又在洛阳进行了水稻和大豆收获试验。两次试验过后,这款被形容为“集收割机前沿技术之大成”的产品,距实现其设计初衷已越来越近。
中国农机院科技发展部杨炳南部长将其形容为一款“能解放驾驶员大脑”的智能收割机。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则期望这款产品能够实现中国大喂入量高端收割机“走出国门”的愿望。
“解放大脑”的收割机
从这台机器的外观,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这是一台进口收割机。
“几分钟就能干完人一天干的活儿。”杨炳南这样描述这台收割机的效率。而这款机器的诞生不只是将国产联合收割机的每秒喂入量从2公斤、3公斤、5公斤提高到了10公斤,用杨炳南的话说,它解放的是驾驶员的大脑。
“目前,国内在进行收获作业时,驾驶员的作用非常重要。”方宪法说,“好的驾驶员,要做得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要盯着仪表盘,还要看着前方的作物情况和作业路线,耳朵还要认真去听发动机和脱粒、清选设备的声音,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方宪法告诉记者,一名优秀的收割机驾驶员在机收时的状态会对收获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即使再有经验和责任心的驾驶员在高强度工作六七个小时后都会感到疲惫不堪,到达体能极限,而这种作业方式在效率上亦有其上限,即每秒喂入量5公斤。
方宪法介绍,目前市场上的机型,无论是2公斤、3公斤还是5公斤喂入量,其实都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而以市场主流机型新疆-2的产品结构,能够承受的喂入量上限是5公斤,再往上升,机器的整体结构、设计原理都要推翻重做。同时,喂入量5公斤机型也是驾驶员操作的极限,喂入量突破5公斤后,单凭驾驶员的个人能力便再也无法应付复杂的收获作业了。
这款新研发的产品,不单能做到解放驾驶员的大脑,作业效果也将全面赶超人脑,靠的就是将目前国内前沿的收割机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在这款机器上全面实现。
智能收割机的“母体”
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和大脑,说着简单,做起来却绝非易事。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曾经说过,中国农机水平和国际水平大概相差三十年,而这些差距主要就集中在关键核心部件、制造工艺,以及智能化控制上。
“这款产品集自动导航、CAN总线等前沿控制技术于一身,可以实现自动收获、故障自动检测、损失率监测、作业数据收集分析、收获方案自动化决策等功能。这类似于目标任务管理,驾驶员给机器设定一个目标任务,机器自己选择、制定最优方案,自己进行作业。”杨炳南说,“这款产品还搭载了目前大型收获机械上主流的双纵轴流等技术,在脱粒、清选等性能和效率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返回农机360网首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