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聚乙烯烃农膜塑料薄膜的问世,以现代工业和农业工程技术支撑,以塑料棚室为主流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30年代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80年代中期进入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
A、20世纪50年代,塑料小拱棚在大中城市郊区蔬菜生产上普及应用(多为PVC棚);
B、1963年,塑料薄膜实现国产化(PVC);
C、1966年,建成全国第一栋多支柱简易塑料大棚;
D、1975年,塑料大中小棚在大中城市郊区蔬菜生产上普及应用(多为PVC棚)
E、70年代末全国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栽培面积达到9万多亩。
60年代中期70年度初期,基本裸地生产,广大菜农靠天吃饭,遇到干旱或洪灾,更是天遭灾,地减产,城市居民只能夏秋季才能吃上应季蔬菜,冬天抢购萝卜、白菜、土豆储存,积一缸酸菜从冬吃到春。
70年代,塑料棚基本一PVC为主,幅面窄,寿命短,使用时间仅为34个月,只能起到保温、防御、防晒作用。
70年代末80年代初,聚乙烯棚膜被批量应用,但都是普通棚膜,特点幅面宽,使用寿命比PVC相对长,但也只有46个月,单位使用成本比PVC低(比重小)。80年代初开始功能膜的研究,即长寿(耐老化)膜试制。哈尔滨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长寿耐寒膜,并通过市科委鉴定,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连续使用寿命超过10个月。1986年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幅宽(幅宽为18米),意大利产聚乙烯农膜生产线在哈尔滨诞生。80年代初90年代初,大棚覆盖多以冷棚为主,主要为普通膜,春季扣棚,秋季撤棚,功能性棚膜处于推广阶段。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功能性棚膜大量应用,相继开发了耐老化膜,流滴耐老化膜,连续使用寿命可达到1218个月以上。其中日光温室,1985年前,我国多采用玻璃日光温室,8586年在我国辽宁以南实现了塑料薄膜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生产黄瓜的历史性突破。1990年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在三北和黄淮地区,重点示范推广了按照合理采光时段及其配套技术,在冬春季节,日照百分率≥50%,最低气温-20℃以上地区,可实现不加温生产喜温蔬菜,成为世界首创,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节能日光温室面积已达920多万亩。作为日光温室的覆盖材料EVA膜(适于南方),日光温室膜(适于北方),集高保温、高透光、高透明、耐老化、流滴、减雾为一体,满足了日光温室需要(要特别注意-20℃以下,棚内适当加温)。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