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症状: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尚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重病株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状,病部皮层腐烂或开花后大量枯死,颗粒无收,致全田一片枯黄。
二、传播途径:根腐丝囊霉和终极腐霉均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藏卵器和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土壤中水分充足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发芽后穿透幼苗子叶下轴或根部外皮层侵入,经潜育即发病。
三、发病条件:豌豆根腐病发生与土壤水分关系密切,病菌在20℃左右生长良好,土壤温度低,出苗缓慢,有利于病菌侵入,易发病。排水不良的下湿地、土壤粘重发病重。茄类镰孢豌豆专化型,可从须根侵入,向侧根及主根扩展,产生长形褐色病斑,使主根缢缩,根部皮层坏死。病斑也可扩展至茎基部,造成地上部矮缩枯死。
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均有一定效果。(3)发病初期喷洒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400倍液,或95%恶霉灵(土菌消)40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