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兽药
鸭吸虫病概述
时间:2009-11-13 15:06:02来源:作者:赵慧
鸭吸虫病,是对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寄生虫病,其种类也比较多,有寄生于直肠、输卵管、腔上囊的前殖科前殖属吸虫;有寄生于直肠和盲肠内的棘口科、棘口属吸虫;有寄生于盲肠及直肠内的背孔科、背孔属吸虫;有寄生于胆管及胆囊的后睾科、次睾属吸虫;有寄生于气管、支气管的环肠科、嗜气管属的鸭舟形吸虫;寄生于眼的嗜眼吸虫;寄生于小肠内的杯叶科、东方杯叶吸虫;寄生于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分体科毛毕吸虫等。这些吸虫除毛毕吸虫类线型外,大多腹背扁平,有两个吸盘。它们寄生在各自的寄生部位,损害机体组织,夺取机体营养,排泄分泌毒素,造成不同的病理损害。下面谨就在北方发生比较多的几种吸虫病简介如下:
一、鸭后睾吸虫病:
寄生在鸭胆管和胆囊的后睾科吸虫很多,感染强度可多达数百条,有的鸭胆管可被虫体充满。本病一月龄以上雏鸭感染率最高,对鸭危害较大。有:鸭对体吸虫,是鸭肝脏寄生虫的大型虫体,体窄长,大小为14—24×0.88—1.12毫米;东方次睾吸虫,大小为2.4—4.7×0.5—1.2毫米,体表有小棘,鸭后睾吸虫,大小7—23×1—1.5毫米。后睾吸虫吸虫的发育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及爬虎鱼等。感染性囊蚴主要寄生于鱼的肌肉和皮层内,鸭吃进含囊蚴的鱼而感染。本病可造成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消失;对体和后睾吸虫还能造成肝炎和坏死。病鸭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时死亡率很高。本病的诊断可剖检病鸭或用硫酸镁离心浮集法检卵。对本病可采用药物进行防治,在高发的夏秋季节用丙硫咪唑按50—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吡喹酮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二、鸭背孔吸虫病
背孔吸虫属背孔科、背孔属,常见种为细背孔吸虫。虫体两端钝圆,大小为2—5×0.65—1.4毫米,只有口吸盘,腹吸盘缺少。该虫寄生在盲肠和直肠内,引起肠粘膜损伤,其毒素作用使鸭贫血和发育受阻。背孔吸虫的发育只需一个中间畜主—圆扁螺。毛蚴从虫卵中孵出,进入螺体后最后发育为有感染力的囊蚴,在螺体内或离开螺体到水草上,被鸭食入后感染,到盲肠发育为成虫。该病的诊断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虫卵可以确诊。该病的主要防制办法为药物防治。所用药品为丙硫咪唑和吡喹酮,剂量可参考后睾吸虫病的防治。
三、鸭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是危害产蛋鸭的一种寄生虫病,属前殖科,前殖属,目前已知有六个种。前殖吸虫寄生于鸭鸡等禽类的输卵管和幼禽腔上囊,有时寄生于直肠和蛋内。多发于华东、华南地区,但全国各地都有。多见于春夏两季,常呈地方性流行。
卵圆前殖吸虫:虫体扁平呈梨形,体表有小棘。虫体大小3—6×1—2毫米,口吸盘椭圆形。
透明前殖吸虫:虫体椭圆形,口及盘近圆形,腹吸盘圆形,两者同样大小。虫体大小6.5—8.2×2.5—4.2毫米,体表前半部有小棘。
前殖吸虫的发育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几种淡水螺蛳,第二中间宿主为几种蜻蜓的幼虫或稚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螺蛳吞食,在其体内经毛蚴、胞蚴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再钻入蜻蜓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鸭啄食蜻蜓幼虫或稚虫而感染,在消化道内移行至腔上囊或输卵管内发育为成虫。虫体附着在输卵管粘膜上,破坏壳腺、蛋白腺功能,引起形成蛋壳的机能改变,蛋白分泌过多,从而产生各种畸形蛋或排出石灰质、蛋白质等半液状物质,导致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造成死亡。耐过鸭有一定免疫力,再感染时虫体不侵害输卵管而随蛋白质进入蛋内,可在蛋的蛋白内见到虫体。病鸭常产畸形易破蛋,消瘦,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严重者死亡。
可根据本病的特殊症状、剖检病变,找到虫体或检出虫卵而作出确切诊断。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防治。可用丙硫咪唑,按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口服;也可用吡喹酮10—1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有良效。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