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兽药
粉体的特性对药剂质量的影响
时间:2009-12-08 09:07:25来源:作者:许可

粉状药物在药剂生产中应用很广,它的理化特性对制剂的影响包括如下方面。
1、对粉剂混合均匀度的影响
粉剂组分间的均匀混合受粒径、密度、粒子形态的影响,散剂中粒子间的粒径大小或容重相差悬殊时,非但不易混合均匀,且在贮运过程中因受振荡而分层。药物粒子太大,其粒子数不足,就不能达到均匀混合与分布的目的,粒子细小的微粒则影响流动性。
2、对分剂量的影响
按容积分剂量时(包括机械分装),粉体的堆密度与分剂量的准确性有关,而堆密度和流动性又与粉体粒子的大小和形态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粒子大,流动性大;流动性好的颗粒中加入较多的细粉末后其流动性变差;形态规则、表面光滑的粒子流动性好;而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呈鳞片状和针状的晶性粉末的流动性差。流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分剂量的准确性。
3、 对片剂压片质量的影响
粒子细小、粒度分布均匀的粒子因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制片可压性好,硬度大,片重差异小。粒子粗大或分布不均,使颗粒填模不均匀,片重差异大,并使冲头压力分布不均匀,硬度差,易产生裂片。用颗粒大小为400-800 微米压成的片剂,因颗粒的松密度相近,流动性好,片重差异最小。
结晶性药物的晶体形态与片剂成型的难易有关,立方晶体具有较高的晶体对称性,晶体表面凹凸不平,能互相嵌合,故容易压片,片剂硬度大。而鳞片状、针状和球形的结晶(其流动性好)因结晶易横向排列,压出的片剂容易发生顶裂或分层。
4、 对片剂崩解和溶出的影响
片剂的孔隙率与孔隙径对片剂的崩解和溶出都有重要的影响。过粗过细的颗粒压成的片剂,口服后在体内的助解时限较短。
5、 对混悬液稳定性的影响
混悬液是由不溶性固体药物分解在液体分散媒中形成的液体剂型。微粒稳定、沉降缓慢、容易倾倒是对此剂型的要求。因此,对一般注射用或眼用混悬液,粒子的大小一般要求在10-15 微米以下。如醋酸可的松滴眼液若用10 微米以下占80%-90%的醋酸可的松微粒结晶,则制成的混悬剂稳定,对眼的刺激性小,疗效好。
6、对生物利用度和疗效的影响
药物的溶解度及溶出速度对吸收和疗效的影响甚大。一般粒子愈细,比表面积愈大,愈易溶解,显效愈快,因此药剂学上可通过改变粒子的大小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例如:磺胺嘧啶(SD)、磺胺噻唑(ST)的微晶形的吸收速度比粉末形的快,血中浓度较高。氯霉素粒径小的(50-200 微米)血药浓度上升快,但下降也快,而粒径大的(400-800 微米)出现最高血药浓度比较迟缓,但血药浓度下降亦慢。一般药物粒子大,其生物利用度减小。磺胺异唑以/ 种不同粒度(1.7 微米,39 微米,95 微米)给狗内服,2小时末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3毫克/100 毫升、1.7 毫克/100毫升和2.7 毫克/100 毫升,说明粒度大的药物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即有缓释和延效的作用。人用药剂对固体粒子大小的要求,一般口服、肌内注射用混悬液通常为1015 微米以下。醋酸可的松应用微粒结晶法(微粒在10 微米以下的占80%-90%)制成的混悬型滴眼液,疗效稳定且对眼的刺激性小。供静脉注射用的混悬剂要求药物粒子应在$ 微米以下,以防止微血管栓塞。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