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养野猪缘何昙花一现
时间:2009-12-04 13:37:02来源:作者:刘得
  
 
   几年前,有一家野猪场以每头数千元的高价从山里捉了10多头野猪圈养起来。家猪场摇身一变成了野猪场,此事还被当地作为特种养殖的典型大力宣传。然而,短短两三年后,这家野猪场就销声匿迹了。无独有偶,全国各地曾风光一时的野猪场也重蹈覆辙,纷纷关闭。
 
  专家分析认为,野猪场轰轰烈烈上马、悄无声息歇火,主要原因是野猪肉不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野猪肉确实比家猪肉香,但其价格也比家猪肉贵一倍?熏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天天购买。虽然野猪场的老板在投资之初并未将产品定位于大众消费,而是瞄准星级宾馆和饭店,但野猪肉毕竟只是高档宴席的一个点缀,顾客也只能偶尔尝个鲜,饭店不可能批量购买。同时,较之家猪,野猪生长速度慢、繁殖力低,其饲养成本要比家猪高得多。另外,野猪必须进行放养运动,要求活动场地大、饲料来源杂,否则就不能成就其野性,这一切都构成了巨大的投资成本。为了节省成本,不少野猪场将捉回去的第一代野猪与家猪杂交繁殖,变成“野不野、家不家”的杂交猪,结果又使野猪的野味失去了纯正。一方面市场销路未打开,一方面饲养成本居高不下,高投入得不到高额回报,失败在所难免。
 
 类似野猪昙花一现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美国火鸡,是西方人节日餐桌上的佳肴,但在国内,个体硕大、肉质粗糙的火鸡却乏人问津。由于目前特养行业尚停留在“小、散、乱”的无序发展阶段,不少投资者在选择新、奇、特项目时,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养什么赚钱,就群起而上,造成一些项目失控,走进了“多烂少俏”的怪圈。另外,特养行业倒种、炒种现象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非洲鸵鸟。初进国门时,一只种鸵鸟的售价被炒到10多万元;如今,鸵鸟的价格猛跌到每只几千元,鸵鸟场也所剩寥寥。同样,香猪、麝鼠、海狸鼠、竹鼠等前两年也都曾被炒种者利用,经历了由热到冷的大起大落。这些昂贵的“学费”提醒投资者要关注市场行情,理性决策,不可盲目跟风。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