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购买《养牛技术》VCD光盘,请到365农业网VCD商城
(陕西省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城固 723200)
宿草不转(瘤胃积食)是牛的一种多发病,尤其在秋季和冬初比较常见。我们继承当地老中兽医徐殿元先生用做黄酒曲的中药方剂治疗牛宿草不转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中西药结合,逐步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自1994年到2004年10年期间先后共治病牛97头(奶牛19头,黄牛72头、水牛6头),痊愈94头(奶牛18头,水牛5头,黄牛71头),无效1头(奶牛)死亡2头(水牛1头,黄牛1头),疗效达96.9%,报告如下。
1 发病原因
一般由于饲养管理不良,过饥时急食过饱而受寒,或受寒而过食,伤其胃阳,阳虚而阴盛,阴盛则寒极,寒极则气凝,气凝则阻滞不通,致胃无化导之力,使食物积滞胃中;或由于畜体瘦弱长期食不易消化之草料,脾胃虚弱,腐熟草料能力减低;或突然改换适口草料,食之过饱及偷吃粮食以致超过胃之容纳,食物难消。总而言之,主要是由于胃失真火,阳气不升,浊气不降,因而胃不能运化致成此病。
2 主要症状
病牛口色青白,一般体温正常或偏低,鼻镜、两角、两耳、皮肤及四肢发凉,精神不振,低头拱背,有时发抖,鼻镜干燥。食欲、反刍减少或废绝,饮水亦少或停止,有的病牛流涎或反胃吐草,左腹胀满,按压坚硬,排粪少而干或稀而黏。有的腹痛不安,后肢踢腹,回头望腹。尿少色黄,呼吸快而喘促。听诊瘤胃蠕动音减弱,蠕动波短,严重时蠕动停止。
3 治疗
3.1 治疗原则
中药主要以提升胃阳,增强运化能力,兼以行气导滞,使积食尽快消化而排下;西药主要以消炎、防止酸中毒,促进胃肠蠕动为目的。
3.2 治疗方法
乌头汤 乌药(乌头)煨或炒150 g,黄柏150 g,细辛40 g,五加皮100 g,当归50 g,肉桂50 g,黄荆子100 g,杏仁50 g,干姜50 g(或生姜100 g),槟榔100 g,猪牙皂50 g。
上药为大奶牛或水牛量,黄牛及小水牛酌减。
病例一:城固县博望镇江湾二队,有一头黄牛,雄性,八岁,红色,1996年3月28日畜主请求出诊。
主诉:前天牛犁了一天地,回来很迟,晚上吃草少,今早发现肚疼起卧,发胀,不回草,不排粪。
检查:体温38.5 ℃,呼吸38次,脉膊64次,口色青紫,结膜发绀。左腹胀满,轻拍有弹性,重压胃内坚硬,并有痛感,后蹄踢腹,站立不安,四肢发冷,鼻镜干燥。
诊断:瘤胃食滞。
病例二:城固县博望镇西寨村有1头奶牛,8岁,畜主请求就诊。
临床检查:食欲、反刍废绝,不饮水,排粪稀少而黏臭,尿少而黄,口色青白,耳、鼻、四肢及皮肤均发凉,鼻镜干燥,精神不振,有时发抖,按压左腹坚硬如石。
诊断:瘤胃食滞。
治疗:(1)乌药汤加减灌服。
(2)西药:糖盐水1 500 mL,氯化钙,500 mL,维生素B1150 mL,小苏打500 mL,青霉素8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1次静脉注射等。经中西药结合治疗,症状大为减轻,仍稍腹胀,瘤胃较软,蠕动音弱,又给一付健胃消导剂灌服后痊愈。
4 体会
本方以乌头、肉桂、干姜祛寒回阳以升胃之真火,促进胃腐熟功能;当归活血补心,养荣润燥;槟榔攻坚导滞,使积滞下行;杏仁、黄荆子宣通肺气使浊气下降以通胃肠;黄柏降虚火滋肾阴并利水道;五加皮,清风湿邪气;细辛、猪牙皂祛风寒,利窍。合之,能使胃得阳气而腐熟草谷,浊气下降,积滞通导,寒邪湿热得解,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清浊分明,则滞通病除。
宿草不转,得病时久,积滞坚甚者加枳壳或枳实、厚朴、神曲,亦可同用麦芽、山楂。有腹痛者加香附子。老、弱气虚,津液枯燥者加党参。肚胀气聚者加莱菔子。肢冷、身寒表实或流清鼻者加麻黄、桂枝、减肉桂。调和脾胃加砂仁(或草药)、白术。热天加黄芩。积滞已通,腹有微胀加木香、青皮(或陈皮)。
我们在某些药用量上有些偏大,例如一次量乌头常用到150 g~200 g,这也许与城固地区的气候、地面潮湿等自然条件有关。或与药类植物多杂生草丛,耕牛经常放牧时采食药物而产生耐药性有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