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购买《养牛技术》VCD光盘,请到365农业网VCD商城
牛气肿疽病又称黑腿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夏季多发,呈地方性流行,因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1 病原体及传染来源
病原休为气肿疽梭菌,本菌两端钝圆,严格厌氧,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芽胞位于中央或偏向一端,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但芽胞有很强抵抗力,在土壤中能保持5年,胃液不影响芽胞毒力。通过被芽胞污染的饲料、水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皮肤伤口或吸血昆虫传播。
2 症状
潜伏期3~5d,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大减或废绝,反刍停止,常见跛行,继而在肌肉丰满处如腹、臀、腰、肩、胸、颈部肌肉发生炎性肿胀,初期有热痛,后变冷而失去痛感,皮肤干硬而黑,甚至坏死,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鼓音,气肿蔓延很广。若切开肿胀部位有黑红色带气泡的体液流出,并有特殊臭味,后期呼吸困难,体温下降,结膜发绀,心力衰竭而死亡。
3 剖检
尸体迅速腐败而臌胀,四肢伸直,天然孔流出带泡沫的血样液体,患部肌肉黑红色,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海绵状,味臭,肝脾肿大,其他器官呈败血样变化。
4 诊断
发病急,体温高,死亡快,肌肉丰满处发生肿胀,按之有捻发音,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细菌学检查,取病牛肿胀部肌肉、水肿液或死牛肝脏表面涂片、染色镜检,发现气肿疽梭菌而确诊。
5 治疗
5.1 青霉素500~1000万IU肌注,每日2~3次(根据牛体重给药每公斤体重1~2万IU)。
5.2 病初皮下或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50~200mL,必要时重复注射一次。
5.3 肿胀周围分点行皮下或肌肉注射适量1%~2%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或用0.25%~0.5%普鲁卡因溶液10~20mL溶解80~120万IU青霉素于肿胀部周围分点注射。
5.4 根据病情进行强心、解毒、补液等对症疗法。
6 预防
6.1 发病地区,每年春秋进行气肿疽菌苗预防注射,皮下注射5mL,免疫期6个月。
6.2 尸体连同被污染的饲料以及粪尿等一起焚毁或深埋。
6.3 畜舍、场地、用具等用3%甲醛或0.2%升汞溶液进行消毒。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