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猪场目前常见传染病简介
时间:2009-12-10 13:46:48来源:作者:大山

推荐:购买《猪病的防治》VCD光盘,请到365农业网VCD商城

    一、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本为一种较早发现( 1813 年)的传染病,但近几十年来却给世界的养猪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特别是近年来,其在我国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养猪者不可不防的疾病之一。
   
    (一)病因:
   
    本病病原为伪狂犬病毒( PrV )。其毒力有强弱之分,但未见有不同的血清型。
   
    (二)感染及传播途径:
   
    (1) 多种动物皆可感染本病,而猪、鼠则被认为在本病的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2) 猪感染后主要从唾液、鼻分泌物排毒,其次是粪、尿、乳汁、精液等。
   
    本病的传染途径有:
   
    ( 1 )口、鼻接触感染;
   
    ( 2 )空气传播。据称顺风可传播至 90 公里以外;
   
    ( 3 )污染的环境、人员、野生动物、器物等;
   
    ( 4 )自然交配及胎儿的子宫内感染。
   
    (三)流行特点及主要症状:
   
    1 、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临产前受感染可不出现症状而正常分娩,但仔猪吮乳后严重发病而死亡。怀孕母猪流产前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症状,继而产屈死胎或弱仔,其发病不分初产还是经产,亦不分季节。
   
    2 、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特别是一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几乎 100% ,有些全部死亡。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鸣叫、拉稀等,一旦发病, 1 —4天内死亡,长者可达10多天。耐过猪成为僵猪。
   
    3、断奶仔猪,发病时表现为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便秘,严重者四肢强直而死亡。
   
    4、成年猪,表现为体温升高、打喷嚏、咳嗽、食欲降低,多数可康复,死亡率约为2%。
   
    (四)免疫特点与合并感染:
   
    PrV 对机体的免疫力有破坏作用。在病的急性感染期间, PrV 可感染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 使其吞噬杀菌机能下降 , 以致巴氏杆菌 、胸膜肺炎嗜血杆菌、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在肺中急剧增殖 ,使感染猪并发急性肺炎而死.这一与人的爱滋病(AIDS)的免疫不全征候群相似。
   
    (五)诊 断:
   
    妊娠母猪现现不明原因流产 , 哺乳仔猪呈现神经症状而死亡 , 可怀疑本病 . 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 六 ) 防治措施 :
   
    除了常见的隔离 、消毒、控制人员流动外 ,可注意如下的措施:
   
    1、不从本病的阳性场引入种猪。
   
    2、注射“基因缺失”弱毒疫苗。
   
    二、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PRRS)
   
    本病又称蓝耳病 ,其1987年首次爆发于美国,1996年首次在我国发现,是近年对我国养猪业影响较大的传染病之一。
   
    (一)原特点 :
   
    本病病原为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 (PRRSV),其分为美洲及欧洲型。
   
    国外一般认为欧洲型病毒毒力强,传播快,发病症状严重,死亡率高;美洲型病毒毒力弱,传播慢,发病较为缓和。
   
    我国分离到的(PRRSV)经鉴定属于美洲型,但临床上发病却非常猛烈,比国外报道的死亡率高,临床表现接近欧洲型.故我国是否还有欧洲型PRRSV存在目前尚不清楚。
   
    关于病毒的起源,有人认为可能起源于鸟类(主要是鸭)。
   
    (二)流行病学特点 :
   
    1、易感染动物:
   
    一般认为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另外也有人认为,禽类了也有可能传播PRRSV.目前已有人从野鸭及几内亚家禽的粪便中分离出了PRRSV。
   
    2、传染来源:
   
    患病猪和隐性感染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都可带毒排毒.耐过猪只可长期带毒。
   
    3、感染途径:
   
    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也可经精液和胎盘感染。
   
    4、感染特点:
   
    (1)本病在冬季易发,此时传播迅速,传染性强;
   
    (2)持续感染,可达数月至十几个帮带月;
   
    (3)间歇感染,即不连续的隐性交替感染;
   
    (4)自动清除,即PRRSV在猪群中会自行停止传播。
   
    5、临床症状:
   
    共有症状 :
   
    厌食、 体温升高 ;皮肤生蓝、红斑;耳朵变蓝。
   
    (1)妊娠母猪出现早产,晚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
   
    (2)公猪出现精液质量下降。
   
    (3)1个月龄仔猪最易感染,常见腹泻、呼吸困难,有些见眼脸水肿及眼结膜炎症.耐过猪消瘦、生长缓慢。
   
    (4)育肥猪表现厌食和轻度呼吸困难、咳嗽。
   
    6、病变特点:
   
    (1)肺有出血斑或边缘有肝变病状。
   
    (2)胸、腹腔积液。
   
    (3)股沟、下颌、肺门淋巴结出血。
   
    7、致病特点:
   
    (1)妊娠晚期(90天以后)的胎盘组织更适于PRRSV的增殖,从而易导致发生晚期流产、早产、死胎及弱仔。
   
    (2)PRRSV野毒株和弱毒疫苗株均可引起仔猪的先天性感染,并可传染给同
   
    窝仔猪 ,只是疫苗毒造成的传染可能性相对较小。
   
    (3)该病毒易与伪狂犬病、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布氏杆菌病、
   
    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发生混合感染。
   
    8、致病机理:
   
    (1)PRRSV在肺泡巨噬细胞(PAM)与单核细胞中增殖---使它们遭到破坏----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易发生继发感染。
   
    (2)感染的单核细胞和PAM可把病毒扩散到各个组织器官,还可通过初乳传给哺乳的仔猪及通过精液传给母猪。
   
    (三)诊断 :
   
    由于易发生混合感染 ,故很难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所见作出诊断,而血清学诊断应是较好的方法。
   
    (四)防治 :
   
    1、及时对合并感染的病症进行治疗。
   
    2、避免引入带毒种猪.即引入种猪应进行隔离饲养,经检疫无此病者才可混群饲养。
   
    3、疫苗接种母猪建议用灭活苗,仔猪可用弱毒疫苗。
   
    三、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本病于1950年由Spliter首次发现,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一)原学特点 :
   
    1、附红细胞体在1984年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的分类中被列为立克次氏体
   
    目、无形体科、血虫体属 .
   
    2、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多依附在红细胞表面,少数游离于血浆中,并可见其于血浆中进退、曲伸,多方面扭转做自由运动,而一旦附红细胞即再看不到其运动。
   
    (二)流行病学特点:
   
    1、易感染动物:
   
    人、猪、牛、羊、犬、猫等均可感染 ,而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体(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等).人也可感染附红细胞体病。
   
    2、传播途径:
   
    (1)主要由吸血昆虫(蚊、跳蚤、虱、疥螨、虻、蠓等)传播。
   
    (2)可通过垂直传播.
   
    (3)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也可传播。
   
    3、传播特点:
   
    (1)哺乳仔猪、母猪、育成猪均可感染.
   
    (2)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气温20℃以下,湿度70%左右的炎热时节。
   
    (3)相殴斗、过度拥挤、圈舍环境差、营养不良、感染其他猪病时均可诱发急性附红细胞体病。
   
    4、临床症状:
   
    (1)体温40-42℃,呈稽留热.
   
    (2)粪便干结,有时便秘、下痢交替。
   
    (3)怕冷、起堆、气喘、呼吸困难。
   
    (4)可视粘膜初充血,后苍白,另可见黄疸、尿黄。
   
    (5)全身皮肤发红,指压褪色;后变紫色,指压不褪,最后变为青紫色。
   
    (6)耳发绀,变干,边缘向上卷起。
   
    (7)血液稀薄,采血后流血不止;后期血液粘稠,呈紫褐色。
   
    (8)个别猪咳嗽,时见前肢水肿现象。
   
    (9)母猪可见乳房和外阴水肿、流产、长期不发情、空杯、产死胎等。
   
    (10)病猪最后卧地不起、体温下降,全身循环系统失调,衰竭死亡。
   
    5、混合感染:
   
    常见会与弓形体、疥螨病、付伤病、大肠杆菌、链球菌、温和性猪瘟等病并发 。
   
    (三)诊断:
   
    1、可根据如下临床症状特点:
   
    (1)体温40-42℃,呈稽留热。
   
    (2)耳、鼻镜、腹下、四肢皮肤先见红斑,后变紫色、青蓝色。
   
    (3)粪便干结,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4)黄疸、贫血。
   
    (5)使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2、病猪血液涂片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
   
    3、血清学学检验.
   
    (四)防治措施:
   
    1、预防:可在饲料中拌入预防药物。
   
    2、治疗:
   
    (1)可使用914A、贝尼尔(血虫净) 、得咪酰等进行治疗。
   
    (2)对病情严重、体质过弱者,可肌注铁剂、维生素C、B1、B2以及葡萄糖类药物。
   
    (3)对有弓形体、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进行,综合性治疗 。
   
    3、控制措施:
   
    (1)经常驱除疥螨、虱和蠕虫等的侵袭。
   
    (2)注意注射器以及手术器械等消毒。
   
    (3)应引进不带附红细胞体的种猪 。
   
    四、猪的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一种由弓形体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的感染率、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对人畜的危害相当严重.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有多种哺乳动物、鸟类以及冷血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均可感染此病。
   
    猪的弓形体病首次在 1952年报道于美国.1977年我国在上海第一次发现后,全国各地有20多个省(市、区)都先后证实有本病的存在,近年来更是成为各类型场的常见疾病之一,并有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
   
    (一)传播途径:
   
    1、弓形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侵入动物机体,也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2、病猪和带虫者的肉、内脏、血液、乳汁、渗出物和排泄物中均可能有弓形体,而流产胎儿及其他流产物中都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弓形体。
   
    3、各种昆虫、蜱等都有可能参与本病的传播。
   
    4、猫在本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临床症状:
   
    1、病初体温升高到40-42℃,呈稽留热型。
   
    2、多见便秘,有时下痢。
   
    3、呼吸困难,时有咳嗽和呕吐症状;流少量鼻液。
   
    4、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
   
    5、身体下部及耳部出现淤血斑,或有较大面积的发绀。
   
    6、些病例可见四肢和全身肌肉强直,慢性病例还可癫痫样痉挛、后躯麻痹、运动障碍和斜颈等不同症状。
   
    (三)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各处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各实质器官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出血及组织、坏死。
   
    (四)诊断:
   
    1、涂片检查。
   
    2、血清学诊断.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时可以将磺胺类药物混入饲料中我饲喂动物。用药一周停一周再用一周。
   
    2、治疗时可用磺胺类药物。
   
    3、对猫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尤其注意对猫粪的处理。
   
    4、采取其他综合性的措施。
   
    五、猪环状病毒病
   
    该病是由 II 型环病毒( PCV 2 )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于1991年首先发生于加拿大,随后在美国 、欧洲等地也相继发现 ,我国目前已在多个省份检测到阳性抗体的存在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一)病原及发病因素:
   
    猪环状病毒 (PCV)最先是由德国学者Tischer于1974年从猪肾细胞PK—15的污染物中分离出的一种病毒。后了现PCV有两种血清型,其中PCV-1对猪无致病性,而有致病性的则是PCV-2。
   
    一般认为 ,PCV-2常常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 、伪狂犬病毒(PRV) 、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于各阶段的猪只,从而引起不同的症状和病变。
   
    (二)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
   
    据报道 PCVD及其相关联的猪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流行,死亡率10-30%不等。较严重的地区,猪场在爆发本病时死亡淘汰率高达40%左右。而我国的相关资料则显示,PMWS所引起的死亡率可以从20%到80%不等,是目前造成断奶仔猪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血清学调查表明 ,西欧国家猪群中的PCV2抗体阳性率可达到85-92%,加拿大的资料则是55%,而我国大致在60%左右。
   
    目前仅知猪对 PCV2易感,其可经如下途径感染猪只:
   
    (1)口腔、呼吸道;
   
    (2)胎盘(胎儿产生免疫能力前);
   
    (3)精液。
   
    感染猪则可从鼻液及粪便中排出病毒现。目前未在人的血清中发现 PCV2的抗体,故认为没有证据表明PCV2与公共卫生有关。
   
    各种与 PCV2有关的疾病之临床症状大致如下:
   
    1、断奶仔猪多系统消耗性综合症(P M W S).
   
    P M W S主要发生于4-14周龄,此病于猪群中突然出现,严重感染将持续18-24个月。由于该病的临床特征性症状为猪只生长缓慢,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故有人戏称其为猪浪费金钱综合症(Porcine Money-wasting Syndrome,PMWS)。
   
    发生 P M W S 后,猪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
   
    ( 1)精神不振,食欲不佳;
   
    ( 2)被毛粗乱,体质较差;
   
    ( 3)生长停滞,体重减轻;
   
    ( 4)体温升高,淋巴肿大;
   
    ( 5)咳嗽喷嚏,呼吸不畅;
   
    ( 6)腹泻黄疸,突然死亡。
   
    有时也可邮有胃溃疡、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肝脏和胸腺萎缩等 ,其中有些症状也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
   
    但体表淋巴结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的特征。
   
    2、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
   
    该病主要在 12-14周龄猪群中零星出现或爆发,持续至18-24个月。其症状与猪瘟近似,故容易被错认为猪瘟。
   
    P D N S 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红色斑块或斑点,这些斑块和斑点有时会隔合成不规则的无色区域,并随着病程进展而颜色变深并为痂皮所覆盖。发病严重的猪可能出现跛行、发热、厌食或体重减轻。
   
    3、PCV-2常与PRRSV、PRV、细小病毒(PPV)等混合感染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
   
    (三)病理变化:
   
    1、最显著的变化是全身淋巴结肿大2-5倍,有时可达10倍。
   
    2、肺退缩不全,重量和硬度增加,部分病例尖叶有固质比、致密的病灶。
   
    3、胃在无腺部出溃疡。
   
    4、肾脏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白点,有些病例也可见到肾脏肿大至正常的5倍。
   
    5、脾脏肿大,质地如肉。
   
    6、少数病例还见到皮肤出血和坏死,浆液纤维素多发性浆膜炎。
   
    (四)免疫及发病机理:
   
    据报道, PCV2抗体水平较高的母猪其后代之母源抗体也较高,但其在3-7周龄时会开始下降,12周龄后才开始上升,一直维持到28周龄。
   
    试验还发现, PCV2感染猪只后可引起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IgM(+)水平的下降。这说明了PCV2对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相当大的破坏任用,因而极易引起其他病原体的重复感染。
   
    (五)诊断:
   
    根据症状及病理剖检可作初步诊断,但确诊需经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或 PCR检验。
   
    (六)防治要点:
   
    1、暂未有疫苗可供预防。
   
    2、据报道,在PRRS控制好以后,其引起的肺炎会明显减少。
   
    3、可用抗生素控制混合感染。
   
    4、综合性防治措施。
   
    六、猪流感
   
    猪流感( SI)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的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及迅速康复。
   
    本病之首次报道见于 1918年,当时发生了人的流感大流行,估计当年因该病引起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000万人。
   
    (一)病原与流行状况:
   
    流感病毒常分为 A、B、C三型,其中在猪群中之常见者为A型,但在英国也见猪群中存在B、C型流感病毒的血清抗体。
   
    A 型SI病毒的囊膜上有突出的糖蛋白,其常称为“纤突”,是主要的表面抗原,其可分为“H”及“N”两类,其中:
   
    H.代表血凝素,与病毒吸附细胞有关并引起细胞凝集,目前已知其可分为15种。
   
    N.代表神经氨酸酶,其可使病毒从细胞中出来,目前据知其可分为9种。
   
    根据报道,目前常见的猪流感病毒多为 HIN1 及H3N2。
   
    但由于流感病毒尚可感染人、家禽等多种动物,且由于流感病毒的 RNA是分节段的,故不同流感病毒之间在混合感染时可发生基因交换或重排,而人流感病毒和其它动物流感病毒之间基因的重排则被认为可能是人类流感大流行中新毒株的来源。
   
    (二)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1、本病主要是通过鼻咽等途径发生猪对猪的直接传播。
   
    2、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在发生寒冷等天气变化时则更加常见。
   
    3、种间传播。A型流感常可在人、禽、猪间进行传播。故猪中除可见所谓“古典”型之HINI,另外尚可见类禽源的HINI及类人源的H3N2。
   
    (三)临床症状:
   
    1、潜伏1-3天后突发,猪群中多数猪同时出现症状,表现厌食、迟钝、衰竭、蜷缩等;
   
    2、出现张口、吃力、急促和腹式呼吸,走动时伴有阵发性咳嗽,声如犬叫;
   
    3、发热时体温可达40.5-41.7℃,出现结膜炎、鼻炎、鼻腔分泌物及打喷嚏;
   
    4、由于厌食,病猪体重明显下降,衰弱或生长停滞、饲料轩转化率恶化。
   
    另外,其它细菌、病毒的合并感染及继发咸染可加剧猪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呼吸道病、生长阻滞等。
   
    (四)病理变化:
   
    病变常见发生在肺的尖叶和心叶。一般在正常肺组织和病变肺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病变区为紫色的硬结,一些肺叶间质明显水肿,呼吸道内含有血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严重时可出现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另可见相连的支气管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五)诊断:
   
    特异性的诊断可根据病毒分离和(或)特异性的抗体检测。
   
    (六)防治:
   
    1、国外已见有较成功的疫苗供应使用。另有试验表明,经受过免疫接种的猪只在生长速度上较佳。
   
    2、目前未见有较理想的治疗药物。但据某些业者的经验介绍,某些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制剂可能矣其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3、如发现有其他细菌的继发或并发感染,可采用抗菌素和其他抗微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4、在预防方面,应格外重视生物安全,尤其应避免与它种动物尤其是禽类的接触,同时了也应避免疑是流感病毒感染人员与猪的接触。
   
    七、衣原体感染
   
    衣原体是一种个体较小的细胞内寄生菌,可引起多种动物的发病,并在飞禽类中广泛传播。
   
    最新的研究表明,与猪衣原体病有关的衣原体至少有三种:
   
    1、鹦鹉热衣原体;
   
    2、沙眼衣原体;
   
    3、猫心衣原体。
   
    (一)病原学:
   
    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仅能在细胞内繁殖。而脱离细胞后其具惰性、耐胰酶的特点,同时被称为原生小体。
   
    原生小体侵入细胞后可形成网状体,而它在宿主细胞内做二分裂,则进一步可形成光学显微镜上可见到的包涵体。而包涵体往往可占据细胞空间的 3/4,并含有高达一万个左右的原生小体。
   
    感染的细胞可溶解并释放出原生小体,而原生小体也可从持续感染的单细胞中芽生而出。
   
    (二)流行病学:
   
    上述三种衣原体在各种动物中均可存,其中,其它哺乳动物的猫心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猪的关系还不很清楚,而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猪的主要途径是:
   
    1、通过空气,或通过尘埃将原生小体气溶胶经呼吸道、生殖道或肠道发生感染;
   
    2、污染食物后经过消化道传染;
   
    3、通过接触,特别是与生殖道感染的病猪交媾而传染;
   
    4、由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三)临床症状:
   
    1、多见隐性感染,但是呼吸道和全身感染往往有3-11潜伏期,随后食欲不振,体温达39-41℃。
   
    2、出现呼吸道炎症、肺炎、关节炎或神经症状。
   
    3 、仔猪衰弱,青年猪出现死亡。
   
    4 、公猪可见睾丸炎、附睾炎和尿道炎;母猪则可导致怀孕后期流产、弱胎或死胎。
   
    (四)病理变化:
   
    1 、肺部可见病变呈不规则型,凸起,质硬连片,病变组织与周围的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的界限。
   
    2 、出现心包炎、胸膜炎的病变。
   
    3 、可见肾和膀胱出血,脾脏肿大。
   
    4 、关节滑液炎伴随着关节病变一起出现。
   
    5 、流产胎儿可木乃伊化,死胎和弱胎则可能出现肺、肝和肠道病变。
   
    (五)诊断:
   
    1 、可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则可进行实验室检查。
   
    2 、治疗最好用四环素。另也可用土霉素或金霉素等通过饮水或拌料进行治疗。
   
    (六)其他:
   
    由于鹦鹉热衣原体可造成人的严重感染,甚至致死,故在从事与衣原体有关的工作时应注意执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