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分头赶赴铁岭、抚顺、鞍山等地的村庄,进行实地踏访调查,在炕头上,在大棚里,在田垄边,在猪舍旁,与乡亲们面对面交流恳谈,并从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和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一一打开了这些问号。
“宝盒子”神通广大
每天晚上9点半,调兵山市晓南镇项荒地村的刘玉芬都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一档叫做 《农业养殖》的节目,从中了解和学习养猪的知识。
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站在猪圈前喂猪。她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说:“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养猪有了专门的‘技术指导’。政府给安了机顶盒,真不错!想知道猪因为啥得了病,怎么治,只要拿起遥控器一按,想要的信息就都出来了。 ”
机顶盒给刘玉芬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这些,她还凭借“从盒子里学来的技术”,在家门口的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了那家饲养场的养猪技术员。
项荒地村图书管理员王秀元负责在村里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她介绍:“自从村里来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民们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爱的节目,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以往的新闻,还是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都可以随时播放。 ”
从2008年10月开始,我省开始创新之举,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广电模式”——也就是利用全省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里通过电视机就能收听收看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节目,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项荒地村的农民都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去年11月,项荒地村被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村入户工程试点村,390户农家安装上了电视机顶盒,建设单位逐户帮他们调试信号。今年1月,这390户都收到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节目。充分利用此工程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普遍欢迎。
“共享工程在这里特别受欢迎,村里人都亲切地管它叫‘绿色频道’”。晓南镇党委副书记杨晓光说。
刘玉芬的邻居李淑荣说:“通过机顶盒点节目很方便,想学什么知识,想看什么节目,一点就来! ”
共享工程走进农村,是党和各级政府送给农民群众的文化大礼。农闲时,项荒地村的村民开始坐在家里看电视长知识、学农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而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致富路上“加油站”
共享工程下乡进村,为农民群众掌握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获取科技致富信息开辟了一条全新、便捷的渠道。
“这小盒子真的像教授一样,你想学什么,它都能告诉你,真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项荒地村的李淑荣深有感触地说。
李淑荣家小院子里菜园的变化,为她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解。
“辣椒、茄子、大葱、豆角都不稀罕,你看看这些黄瓜!”她指着四架看起来有些特别的黄瓜说,“它们是按小盒子里教的办法种的。 ”
原来,李淑荣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频道学会了西葫芦与黄瓜嫁接技术。菜园里的黄瓜就是“成果”:产量高,色泽鲜,味道甜。
“没安机顶盒之前,也想从电视节目里学技术,可是时间常常赶不上,好多感兴趣的节目看不了。现在好了,看一遍不解渴,可以存下来反复看。 ”她说,自己刚开始试着嫁接黄瓜,也不顺手。失败一次,她就搜索保存下来的信息,再看再试。就这样,嫁接的黄瓜终于出苗、开花、结果了。
铁岭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高鹏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实用性也很强,就像一个大图书馆搬到了农民家里,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看随时学。
打开共享工程的节目菜单,高鹏告诉记者,农业种植、养殖、黑土地、科技致富、专家在线指导等是农民点播率最高的栏目。
在铁岭市凡河新区农民新村,65岁的石良扶告诉记者,现在小小遥控器在手,从种植养殖的农业科技知识,到卫生保健学问,还有文化娱乐节目,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等,70多套节目随便你看。
她笑呵呵地说,我边看还边教给儿子呢。原来,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农村扣大棚种油桃,但家里还没安装机顶盒。于是,石良扶就当起了他们的“信息员”,一有油桃种植的节目,她马上锁定、储存下来,反复看,“消化”后再打电话给儿子上一课。
有了共享工程,农民好像长了一双“千里眼”。项荒地村的李淑荣说,这双“眼睛”让她丰富了致富知识,更让她看到了幸福的明天。 “明年,我要在菜园子里全部种上嫁接的黄瓜,以后还要在承包地里扣大棚,代替大田作物。这盒子就是致富的法宝,是万事通,跟它学准能行。 ”
免费享用的“文化大餐”
对石良扶老人来说,要想在第一时间看上有关油桃管护的电视节目,还需要“抢”一下。因为老伴刘贵是个铁杆戏迷,一开电视就找二人转看。
“原先没有机顶盒时,他从电视上看戏总觉得不过瘾。一个多月前,广电局的人来了,说机顶盒里有一个二人转专门栏目。这下老头子可乐坏了,技术人员正调试,他就吵吵让人家‘先把二人转给调出来’。 ”
共享工程不但带来了致富信息,还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刘贵说:“我身体不咋好,平常也就是和左邻右舍聊聊天、晒晒太阳,闲得慌。现在盒子里有了二人转,等于把二人转剧场搬到了家里,而且还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过足瘾。 ”
在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方面,共享工程以它的互动性以及海量的存储、庞大的资源共享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
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北岔村是省级文明村,村里三天两头搞活动。
一天晚上,50多岁的徐秀霞登台亮相了,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京剧《沙家浜》。这让村妇女主任孔令霞感到意外,老徐啥时候能唱成段的京剧了?一打听,原来人家是跟着机顶盒学的。
“以前咱们想学点节目,实在是不方便。电视节目虽好,可是一晃就过去了,一时半会儿的学不会。”孔令霞说,“现在就不一样了,碰到喜欢的节目可以存下来,来来回回地看,一遍遍地学。 ”
“安了机顶盒,孩子学习也不犯愁了,有了24小时不休息的辅导老师在这呢,孩子只要想学,就有‘老师’来教。 ”铁岭市项荒地村的郭淑珍说。
共享工程进村入户,省教育厅专项投资300万元,专门制作了9年义务教育的名校、名师、名课的视频课件,通过机顶盒送进了农村学生家里。
郭淑珍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现在 “教学辅导”成了她家必看的栏目。“孩子放学后,遇到学习难题也有地方找答案了。 ”她说。
铁岭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高鹏说,共享工程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它不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还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它在为农民朋友提供致富帮手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农村文化向现代化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村里扎堆“充电”成一景
在鞍山市台南区西岗村,每天晚上六七点钟,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户长的家里都会出现村民围坐一起看电视的场景。
家家都有电视,为啥还要去别人家扎堆看电视呢?原来,乡亲们看的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节目。
目前,西岗村还未做到家家户户都可接收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节目。我省一些地区的服务点,是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或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设立的。西岗村的9个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户长就承担起了替大伙接收、存储和播放节目的任务。
“连我在内,全村9个中心户长的家里都安装了这个‘宝盒子’。 ”6月24日,刘凤兰指着家里的机顶盒告诉记者,“自从安了它之后,晚上到我家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
刘凤兰既是西岗村的妇女主任,又是村里三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中心户长。她在临街开了一家商店,商店南边的一间屋子里,摆着一台能够收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的电视机,电视机前有10多条凳子,这就是“演播室”了。
和大多数村民一样,46岁的刘广最喜欢看的就是农业科技类节目。这天晚上,他和10几位村民正看得入神,杨广军进来了,“换台换台,看电影多好。 ”杨广军边说边去抓遥控器。刘广反应快,一把抢过遥控器说,看这个能帮咱们挣钱哩!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支持刘广,因为他们跑到别人家里来看电视,为的就是能够学点东西。
抚顺市清原县大北岔村条件就好多了,那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宝盒子”。
村妇女主任孔令霞在村部对面开了家超市,超市里的电视平时专门播放共享工程的节目。虽然每家都能收看到这些节目,但仍然有很多人愿意扎堆到这里来“充电”。他们说,这样看有气氛,大家边看边聊,还能互相启发互相带动致富。
■问卷调查
啥节目最受欢迎
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后,在我省广大农民中产生了普遍良好的反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位农民说:“这个工程非常好,我们欢迎,希望把它办成帮助我们掌握政策法律、学习致富技能、了解经济信息的好节目。 ”
这句话代表了我省大部分农民的心声。但农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他们还希望增加哪些节目呢?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把该项惠民工程办得更好很有意义。
采访中,营口市近郊一位姓钱的农民告诉记者,他想开饭店,在电视上看到共享节目的《一技之长》栏目播出了“烤全羊的制作”这一节目,他非常兴奋,“这个信息正是我需要的。 ”他专程赶到沈阳,向省图书馆负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工作人员询问更多的信息。
丹东市一位姓任的农民对“面点制作”方面的信息感兴趣,他提建议,希望能够看到这方面的更多内容和信息,盼望通过这些节目入门学些致富手艺。
记者了解到,省文化厅曾对农民用户对共享工程的实际需求搞了问卷调查,在全省共发放 1.5万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4404份。结果显示:最受农民欢迎的节目还是贴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节目。如:投票给“农民种植养殖”和“黑土地”这两个有关生产知识栏目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栏目;在文化娱乐节目中,还是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节目最受欢迎。
很多农民建议,在节目内容的安排上,希望继续突出“三农”主题,点要更多地打在“为民、惠民、便民”上,加大农业科技节目比重,多安排实用信息,增设农村普法知识栏目等。
记者认为,只要真正按照农民群众的口味去用心来办节目,持之以恒,努力凸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特色和优势,就一定能办出“真正受农民喜爱的频道”。
以下是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 (图表中竖轴数据单位为“人”)。
■村民点评
“这些节目真不赖! ”
点评人: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北岔村承包大户孔令华
这个东西挺好,看一看、学一学就保证有收获。
我最爱看的是“农业技术”栏目。俺家养了林蛙,还种了五味子,今年又试着搞了点野生猕猴桃。今年开通的这个栏目里,还真就有猕猴桃栽培技术。我照着节目里中华猕猴桃的栽培技术来栽野生圆枣猕猴桃,栽了60亩、5400多棵,再按那上面讲的方法修剪,猕猴桃长得还真不错。
“农业技术”栏目就是好。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特别多,包括化肥的施用、农药的用法等等,挺全的。
“科普大篷车”这个栏目现在也办起来了,还有军事方面的内容我也挺爱看,我算是半个军事迷。还有一些家庭急救的知识,告诉你发生意外了怎么自救,像煤气中毒、溺水、遇险了怎么临时救护,人工呼吸怎么做。平时要是真发生这种情况,咱都没招,这儿离稍大一点的医院有20多公里呢。
这两天我又学上了装修方面的知识。为啥?儿子在城里买了一套59平方米的楼房,我得学学装修的门道,一看节目才知道,这里学问可大了去了,怎样设计房间才能显得空间大一点?家具和地板的颜色怎样选?装修中的甲醛怎么除?真是让人开眼界啊!
■原声传送
“政府是真想着咱农民啊,舍得这么投入给咱专开了一个电视频道! ”
——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一位农民朋友说,自从有了这个“信息频道”,就感觉它是自己的,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农民口味的节目,这是为农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真幸福,天上掉下来个宝盒子。 ”
——铁岭一位姓刘的农民接受新鲜事物很快,如今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给他生活带来的实惠和快乐,学技术、长知识,乡村口味的文化娱乐节目看个够。
“种了半辈子地,一看节目才知道,咱施肥的方法不科学。 ”
——抚顺鹿姓农民收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中的农业科技知识,在学完 “深施肥技术”后不禁发起感慨。原来他此前施肥时施到苗根,这样肥效只能达到30%左右,深施肥才能更好提高肥效。
“这个‘老师’性子好,教几遍都不烦。 ”
——推送式点播机顶盒具有接收、存储、回放功能,用遥控器就可以点播机顶盒中所存储的视频节目和各类信息。铁岭的一位农民反复观看同一期农业技术讲座后由衷地赞叹。
以上“原声”为记者在农村采访中收集。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