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2月至3月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人工饲养的5只朱鹮相继发病、死亡,通过对患病朱鹮的临床症状观察,死亡尸体的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新城疫病毒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对大群应用利巴韦林和转移因子进行预防,效果比较明显。
关键词:朱鹮;新城疫;大肠埃希菌;诊治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2002年开始进行移地人工饲养,目前种群已达到257只。2006年2月22日至3月1日,“中心”先后有5只朱鹮相继发病、死亡。环志号为300和320的朱鹮饲养于同一笼舍,其他3只(环志号431,478,495)均分别饲养于不同的笼舍。本文就朱鹮治疗经验进行报道,为今后人工饲养朱鹮诊治同类疾病提供参考。
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1.1 临床症状
对患病朱鹮431号、478号和320号进行临床观察,朱鹮发病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体温正常,食欲减少或废绝,排出黄绿色稀便,头部、颈部、下喙肿胀,口腔有溃疡斑。
1.2 剖检变化
对死亡朱鹮495号和300号进行剖检,发现喉头气管充血出血,肝脏稍肿有坏死灶,肺淤血,肾肿大;腺胃乳头出血,肌胃有出血点;胰脏有出血点,肠道充血,泄殖腔有条状出血带。针对朱鹮发病和剖检情况,分别从495号和300号朱鹮尸体中采集了肝、肺组织样品各1份,喉头、泄殖腔棉试子样品各1份,粪便样品各1份和300号的肺组织渗出液样品1份。
2 实验室检测
2.1 新城疫病毒检查
用新城疫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由韩国安捷公司提供,产品编码为RG15-03),进行新城疫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验。
2.2 细菌学鉴定
2.2.1 细菌分离鉴定 染色镜检肝、肺组织抹片发现大小一致的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荚膜。对肝、肺组织进行麦康凯琼脂板接种,37 ℃ 24 h培养,生长出大小一致的中等大小的红色菌落。所分离的细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糖、蔗糖、木胶糖产酸产气,靛基质试验、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运动力试验阴性。
2.2.2 药敏试验 通过药敏试验,分离菌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强效卡星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甲砜霉素、诺氟沙星不敏感。
2.2.3 动物接种试验 对试验组3只健康小鼠腹[CM22-22]腔接种分离菌37 ℃ 24 h营养肉汤培养液各0.5 mL。对照组2只健康小鼠腹腔接种生理盐水各0.5 mL。接种后34 h内试验组小鼠全部死亡,并从死亡鼠分离到接种菌,对照组2只小鼠健活。
根据细菌分离和动物接种试验情况,分离菌鉴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3 治疗
根据临床检查、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朱鹮死亡原因综合判定为新城疫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对发病的圈舍内其他朱鹮迅速隔离饲养,对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烧碱和百毒杀彻底消毒。饲料槽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对全群朱鹮口服环丙沙星和利巴韦林含片进行预防,同时投喂转移因子,以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4 小结
4.1 新城疫为鸟类感染较多,且致死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范光丽等[1]曾报道过朱鹮感染新城疫病例,本次发生的新城疫主要集中在成体鸟,这与范光丽等报道发生在幼鸟有较大差别。大肠埃希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这次的大肠埃希菌和新城疫混合感染,很可能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增强所致。朱鹮感染大肠埃希菌也多次被报道[2-3]。
4.2 目前对于新城疫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家禽中主要是注射疫苗进行预防,而对于朱鹮这种特殊的鸟类,新城疫疫苗的效果如何,还没有确定的结论,因此注射疫苗还需慎重。这次发生新城疫,尽管先后对发病的300、431、478、320 4只朱鹮应用利巴韦林1 mL×1、地塞米松1 mL×1、氨苄青霉素0.5 g×1肌注,环丙杀星2片口服,庆大霉素口腔冲洗,进行治疗。但由于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的5只朱鹮无一幸免,全部死亡。
4.3 对大群朱鹮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预防措施,在疾病暴发后迅速隔断了传播途径,控制了疾病的大面积发生,同时应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严格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圈舍和环境进行消毒,有效地保护了种群健康。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