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病鸡可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导致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对养鸡业危害巨大[1]。该病主要侵害3~6周龄的雏鸡,12周龄以上鸡极少发病。笔者2004年在鞍山某私人养鸡场曾遇到一起36日龄的海兰褐商品代蛋鸡暴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现作一报道。
1 发病情况
该批商品蛋鸡于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剖检变化
病鸡脱水,皮下肌肉干涩;胸肌发暗,胸肌、腿部肌肉有明显出血点、出血斑;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明显出血;肠道内黏液增加,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有的肝脾肿大;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可见白色尿酸盐沉积,输尿管积有多量的尿酸盐。法氏囊肿大明显,直径约1~2 cm,周围有淡黄色胶冻样水肿,黏膜皱褶上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的形成棕红色果酱样,有的黏膜上有灰白色小坏死点,有的囊内积有黏稠黏液,有的囊内有黄色干酪样物;泄殖腔有小出血点,其它脏器肉眼变化不明显。
4 诊断
病、死鸡虽然呈现法氏囊的病特征性病变,根据法氏囊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仍需进行实验室检验,才能确诊。
4.1 病毒分离鉴定 对病鸡病变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病料采集,经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作1∶5悬液,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夜加入抗生素作用1 h,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1日龄鸡胚[2],受感染的鸡胚在3~5 d死亡,可见胚胎水肿,出血。用已知的阳性血清在鸡胚或成纤维细胞做中和实验,确定为法氏囊病毒。
4.2 易感鸡感染试验 取病死鸡的法氏囊,经研磨制成悬液,经滴鼻和口服感染21~25日龄易感鸡,在感染后48~72 h后出现症状,死后剖检见法氏囊内黏液增多,法氏囊出现水肿和出血,有时有淡黄色的胶胨样渗出液,体积增大,质量增加,有的法氏囊萎缩,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出血,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4.3 鉴别诊断 法氏囊病鸡通常患有急性肾炎,因此应注意与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病变相鉴别。患肾病鸡见肾肿大,有时输尿管扩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充血和轻度出血,但法氏囊无水肿,耐过鸡不见法氏囊萎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无出血。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肉眼病理剖检变化,特别是法氏囊肿大出血的特征性变化,以及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和普通琼脂平板、血琼脂平板培养均未发现细菌这些情况以及实验室检验确诊,确定该病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5 防治措施
5.1 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 在防制本病时,首先要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用有效消毒药对环境、鸡舍、用具、笼具进行喷洒,经4~6h后,进行彻底清扫和冲洗,然后再经2~3次消毒。雏鸡舍和患过本病的鸡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所用消毒药以福尔马林和强碱消毒药效果较好。
5.2 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防止育雏早期的隐性感染和提高雏鸡阶段的免疫效果,种鸡场应做好主动免疫工作。种鸡经疫苗免疫后,可产生高的抗体水平,可将其母源抗体传播给子代。如果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经2次接种法氏囊油佐剂灭活苗,雏鸡可获得较整齐和较高的母源抗体,在2~3周内得到较好的保护,能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
5.3 雏鸡的免疫接种 雏鸡的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段的时间。确定弱毒疫苗首次免疫日龄是很重要的,首次接种应于母源抗体降低最低水平时进行。首免日龄可应用琼扩实验测定雏鸡母源抗体消长情况,根据当地本病的流行特点、饲养条件、鸡群类型以及鸡只的母源抗体水平来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当1日龄雏鸡测定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6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鸡群,在7~10日龄在检测一次抗体;阳性率在50%时,可确定于14~18日龄首免。
5.4 治疗 如疫病发生在新疫区,对来势凶猛发病严重的雏鸡,隔离后及时用高免抗法氏囊血清紧急注射接种。幼年鸡每只胸肌注射0.5 ml,青年鸡每只胸肌注射1~1.5 ml,或者用高免卵黄抗体胸肌注射。在老疫区,对散发性或零星发病的鸡,可选药物治疗。一些中药,如囊感清对食欲、饮欲废绝的病鸡按剂量饮水,每天1次,连服3~5 d。针对继发的呼吸道疾病选用强力霉素或泰乐菌素;针对继发的肠道疾病选用主要成分为氟苯尼考和丁胺卡那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