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传染性喉气管炎
时间:2009-12-18 13:17:35来源:作者:大山

    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是以危害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是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其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并咳出带血的分泌物;剖检病变为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本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传播快,死亡率较高,易感鸡群的感染率可达90%,病死率为5%~70%,一般平均为10%~20%。产蛋鸡群感染后产蛋下降可达35%或完全停产。温和型ILT表现为黏液性气管炎、窦炎、眼结膜炎、消瘦和低死亡率。
  历史与分布 本病在20世纪头20年里主要流行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首次报道于1925年,美国人May和Tittsler用病鸡的喉头、气管渗出物接种健康鸡感染继代成功。1930年Beaudette和Beach证实该病病原为病毒。该病曾有许多别名如禽白喉、气管-喉头炎等,1931年美国兽医协会禽病专门委员会统一命名为传染性喉气管炎(ILT)。1963年Cruickshank在电镜下观察负染标本,证明本病毒的形态结构同单纯疱疹病毒一致,明确了该病毒为疱疹病毒。我国于1986年检测出ILTV抗体阳性病例,1987年以后在广东、福建、云南、河南、天津、上海等地区先后报道了本病的存在和流行,1992年分离到病毒。目前该病在大多数国家中存在,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型疱疹病毒亚科、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禽疱疹病毒Ⅰ型。病毒颗粒呈球形,成熟病毒粒子直径为195nm~250nm,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有囊膜,其上有病毒糖蛋白纤突构成的细小突起,核衣壳上有162个壳粒。病毒的浮密度为1.704g/ml。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基因组长度约为155kb,由两个互相联结的UL、US组成,在US端有一个末端重复序列,而US、UL之间有一个内部重复序列。G C的百分比为45%,在其基因组上目前已经鉴定的基因有gB、gC、gD、gX、gK和独有的gp60基因,单抗分析发现含有5种囊膜糖蛋白,相对分子量分别为205KD、160KD、115KD、90KD、60KD。
  ILTV只有一个血清型,用标准抗血清所做的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证明所有的毒株具有广泛的抗原相似性,但不同毒株的毒力不同,其对鸡和鸡胚的致病性有差异,在细胞培养物和鸡胚绒毛尿囊膜形成的蚀斑大小和形态也不尽相同。目前已经建立了集中区分ILTV疫苗株和野毒株的方法,如鸡胚的毒力测定、病毒DNA的RFLP和DNA杂交,其中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已经广泛地应用于ILTV强弱毒株的分析。
  ILTV能够在鸡胚和许多禽类细胞上增殖。病毒最适宜在鸡胚中增殖,用病料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于接种后2d~9d死亡。病料接种的初代鸡胚常常不死亡,随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鸡胚死亡时间缩短,并逐渐有规律地死亡。死亡胚体变小,鸡胚绒毛尿囊膜增生和坏死,形成不透明的边缘隆起、中心凹陷的痘斑样坏死灶。一般在鸡胚接种2d后就观察到痘斑,以后逐渐增大。本病毒易在鸡胚肝细胞、鸡胚肾细胞中增殖,也可在鸡胚肺细胞、成纤维细胞、肺上皮细胞、鸭胚细胞中生长。在实验室多用鸡胚肝细胞和鸡胚肾细胞,接种病毒材料后4h~6h就开始出现细胞病变,12h就可检出感染细胞的核内包涵体,48h可见多核巨细胞。
  有囊膜的ILTV对氯仿和乙醚等脂溶剂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ILTV在55℃15min或38℃ 48h可失去感染性,煮沸可立即灭活病毒,在生理盐水中置55°~77℃很快被灭活;病毒在甘油盐水中保存良好,37℃可存活7d~14d。气管分泌物中的病毒在暗光的鸡舍最多可存活一周。5%的石炭酸1min、3%的来苏水和1%的氢氧化钠溶液30s即可灭活病毒,病毒在干燥的材料中可生存一年以上。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如在-20℃~-60℃下可长期保存其毒力

本病主要侵害鸡,各种龄期及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发病症状也最典型;褐羽褐壳蛋鸡品种发病较为严重,来航白、京白等白壳蛋鸡有一定的抵抗力。幼龄火鸡、野鸡、鹌鹑和孔雀也可感染,鸭、鸽、珍珠鸡和麻雀等不易感,哺乳动物不感染。
  病鸡、康复后的带毒鸡以及无症状的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及眼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由呼吸器官及鼻腔分泌物污染的垫草、饲料、饮水及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人和野生动物的活动也可机械传播病毒。种蛋蛋内及蛋壳上的病毒不能经鸡胚传播,因为被感染的鸡胚在出壳前即死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秋、冬、春季多发。鸡群饲养管理不良,如鸡群密度过大、拥挤,鸡舍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存在寄生虫感染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一旦在鸡群中发病,传播速度较快,2d~3d内可波及全群,感染率可达90%~100%,该病的死亡率一般可达10%~20%,最急性型死亡率可高达50%~70%,急性型一般在10%~30%,慢性或温和型死亡率大约5%。产蛋鸡群感染后,其产蛋下降可达35%或停产。实际生产中死亡率与鸡群健康状况、鸡舍环境条件、有无继发感染及继发感染的控制程度,以及病毒毒力强弱有一定关系。
  ILTV通常存在于发病鸡的气管组织中,感染后排毒6d~8d;少部分(2%)康复鸡可以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2年,有报道最长带毒时间可达741d。因康复鸡和无症状带毒鸡的存在,本病难以根除,并可在某一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近年来该病的“温和型”感染逐渐增多,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低(0.2%~2%),主要表现为感染鸡的黏液性气管炎、窦炎、结膜炎、消瘦和低死亡率。
  鸡群发病后可获得较坚强的保护力,但康复鸡的带毒和排毒可成为易感鸡群发生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应引起重视。
本病潜伏期的长短与ILTV毒株的毒力有关。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d~12d,人工气管内接种为2d~4d。突然发病和迅速传播是本病发生的特点。
  (一)急性型(喉气管型) 由高致病性的毒株引起。发病初期,感染鸡鼻孔有分泌物,眼流泪,伴有结膜炎。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且其程度比鸡的任何呼吸道传染病都明显而且严重。病鸡可见伸颈张口吸气,低头缩颈呼气,闭眼呈痛苦状,蹲伏地面或栖架上。多数鸡表现精神不好,食欲下降或废绝,鸡群中不断发出咳嗽声,呼吸时发出湿性啰音和喘鸣音,病鸡出现甩头症状。严重的病鸡表现出高度呼吸困难,伴随着剧烈、痉挛性咳嗽,咳出带血的黏液或血凝块,在病鸡喙角、颜面及头部羽毛、鸡舍墙壁、垫草、鸡笼、鸡背羽毛或邻近鸡身上可见血痕。当鸡群受到惊扰时,咳嗽更为明显。检查病鸡的口腔,可见喉部有灰黄色或带血的黏液或见干酪样渗出物。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紫,有时排出绿色稀粪,衰竭死亡。本病发生后很快在鸡群中出现死鸡。产蛋鸡群发病可导致产蛋量下降,下降幅度可达35%或停产。
  本病的病程大约在15d左右,最急性病例于24h左右死亡,多数5d~10d或更长。发病后约10d鸡只死亡开始减少,鸡群状况开始好转,存活鸡多经8d~10d恢复,有的可成为带毒者。
  (二)温和型 由低致病性ILTV毒株引起,流行比较缓和,发病率较低,症状轻。病鸡表现为眼结膜充血,眼睑肿胀,1d~2d后流眼泪及鼻液,分泌黏性或干酪样物,上下眼睑被分泌物粘连,眶下窦肿胀,有的病鸡失明;病程较长,长的可达1个月,死亡率低,大约2%,绝大部分鸡可以耐过。如果有继发感染和应激因素存在,死亡率会有所增加。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畸形蛋增多,呼吸道症状较轻。

不同临床型病例,其病理变化不尽相同。
  (一)急性型 本病的典型病理变化在喉头和气管的前半部。发病初期,喉头气管 黏膜肿胀,充血、出血,甚至坏死,喉头气管可见带血的黏性分泌物或条状血凝块。中后期死亡鸡只喉头气管黏膜附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假膜,并在该处形成栓塞,患鸡多因窒息而死亡。严重时,炎症可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或眶下窦。内脏器官无特征性病变。后期死亡鸡只常见继发感染的相应病理变化如大肠杆菌病、鸡白痢和鸡慢性呼吸道疾病。
  (二)温和型 表现为浆液性结膜炎,结膜充血、水肿,伴发点状出血,眶下窦肿胀以及鼻腔有多量黏液。
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见于喉头、气管、结膜的组织病变。特征性组织病理变化为气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细胞水肿,纤毛脱落,气管黏膜和黏膜下层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细胞变性。病毒感染后12h,在气管、喉头黏膜上皮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出现临床症状48h内包涵体最多

  根据ILT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同时要注意强弱毒株感染时不同的症状和流行特点,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一)病毒分离与鉴定
  1.鸡胚接种 可采集发病鸡的喉头、气管黏膜及其分泌物、肺组织,作成1∶5~1∶10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双抗(青霉素、链霉素)在室温下作用30min,接种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尿囊腔,(0.1~0.2)ml/只,接种后4d~5d鸡胚死亡,绒毛尿囊膜增厚,其上可见到灰白色的痘斑样坏死灶。取绒毛尿囊膜作包涵体检查,可见细胞核内包涵体。
  2.包涵体的检查 在发病的早期(1d~5d),取发病鸡气管、喉头、眼结膜上皮组织,经姬姆萨染色可检出典型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后期因上皮会脱落,查不到包涵体。
  3.细胞培养 病毒接种鸡胚肾细胞,24h后出现细胞病变,可检出多核细胞(合胞体)、核内包涵体和坏死病变。
  4.病毒中和试验 用已知抗血清与病毒分离物作中和试验,用单层细胞培养的空斑减少试验或绒毛尿囊膜坏死斑减少试验,可鉴定分离病毒。
(二)动物接种 用发病鸡的气管分泌物或组织悬液,经喉头或鼻腔或气管接种易感鸡,2d~5d可出现典型的ILT症状和病变。
(三)血清学诊断 目前已经建立的用于检测ILTV抗体的血清学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VN)、ELISA方法等,可用于检测病料中抗原的方法有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IP)、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双抗体夹心ELISA、单抗捕捉ELISA、Dot-ELISA等。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 目前已经初步建立的检测ILTV和区分强弱毒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技术、DNA酶切图谱分析。这些方法敏感、检出量低、特异、快速,可以检测出早期感染和潜伏感染。
  (五)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中应注意与黏膜型鸡痘、维生素A缺乏症等相区分,如呼吸困难,口腔检查亦见喉头处被干酪样物所堵塞,病死鸡剖解可见气管栓塞极为相似,但黏膜型鸡痘在喉头气管处黏膜可见隆起的单个或融合在一起的灰白色痘斑,一般不见气管的急性出血性炎症;维生素A缺乏症口腔咽喉黏膜上散布有白色小结或覆盖有一层白色的豆腐渣样的薄膜,剥离后黏膜完整,没有出血和溃疡。同时还应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鸡新城疫进行区别。
必须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坚持严格隔离、消毒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健康水平,改善鸡舍通风条件,降低鸡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坚决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防病鸡和带毒鸡的引入等措施是防止本病发生和流行的有效方法。新引进的鸡群可放入少数易感鸡混合饲养,观察2周,易感鸡不发病,表明不带毒,方可混群饲养。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一般情况下,在从未发生过本病的鸡场不主张接种疫苗,主要依赖认真执行兽医卫生综合防制措施来预防本病的发生。在该病的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应考虑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用ILT弱毒疫苗给鸡群进行免疫接种,首免在30~60日龄左右,二免在首免后6周进行,种鸡或蛋鸡可在开产前20d~30d再接种一次。免疫接种方法可采用滴鼻、点眼免疫。疫苗的免疫期可达半年至1年。
需要注意的是ILT弱毒疫苗接种后鸡群有一定的反应,不同公司或厂家的疫苗反应程度不同,有的可出现结膜炎和鼻炎,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部分鸡只死亡,剖检变化与自然病例相似。由于ILT疫苗株毒力偏强,在易感鸡中有传代返祖现象,可引起易感鸡发病,故应用时需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也可用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二联活疫苗。用灭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也有一定的效果。
  对发病鸡群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要加强管理,在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用一些抗菌药物控制发病鸡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同时给鸡群投喂电解多维,可增强鸡只抵抗力,降低死亡率。结合鸡群的状况,应用ILT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对于控制疫情有一定效果。
耐过的康复鸡在一定时间内可带毒和排毒,因此需严格控制康复鸡与易感鸡群的接触,最好将病愈鸡只作淘汰处理。

 

关闭】【顶部
上一篇:新城疫
下一篇:禽痘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