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情况
某养殖户饲养两批本地杂交鸡,均采用地面平养,饲喂全价颗粒饲料,垫料均采用半干的锯木屑(因雨未晒干)。于2004年4月6日引进雏鸡800只,鸡舍通风较好,但保温效果差,第1天温差较大,夜间温度升不上去(26℃),雏鸡扎堆,采取应急措施后,温度升为34℃,以后趋于稳定,保温较好。于5日龄发病,当天死鸡2只,以后陆续死亡,病初用氟哌酸饮水2天未见效果,7日龄改用痢特灵拌料饲喂,并进行病雏隔离。8日龄死亡下降,14日龄死亡停止。发病率20.1%,死亡率5.4%。2004年4月13日引进第2批雏鸡860只,保温效果良好,但通风条件差,于2日龄用痢特灵拌料预防雏鸡白痢,3、5日龄发病,除20余只发病外,病情稳定3天,因痢特灵禁用,改用2%盐酸环丙沙星饮水治疗,换药第2天,病雏增至50余只,至4月25日共死亡120余只,发病率达37%,死亡率达14%。
2 症状
病雏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离群半蹲,呈昏睡状,饮水、采食均下降,嗉囔空无饲料,有的有气体,呼吸困难,相互扎堆,造成少数弱雏压死,极少数后期跛行,病初排含气泡沫稀便,后转为白色稀便并粘连泄殖腔周围绒毛,严重的造成封肛,病雏排便时发出鸣叫。
3 病理剖检
急性型病雏营养良好(10/27),慢性型消瘦(17/27),卵黄吸收不好(18/27),心包有积液。肝肿大、边缘钝圆(26/27),肝脏呈土黄色、质脆易碎(14/27),肺瘀血(压死的不计,7/27),十二指肠轻微充血,内有黏液(20/27),盲肠内有干酪样物(17/27),脾肿大(19/27),肾脏稍肿大(10/27)。
4 实验室诊断
(1)在无菌条件下取肝、脾触片,用瑞氏染色液着色镜检,见几个单在、细小的杆菌。
(2)在无菌条件下取肝、脾脏均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及S.S.琼脂培养基,置37℃培养24 h。在前者上见无色、细小、透明、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后者上见淡粉色菌落。用接种环勾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分离培养菌,可发酵葡萄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V-P试验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为雏白痢沙门氏杆菌病。
5 药敏试验
针对用药效果的不理想,对分离到的病菌进行药物纸片法敏感试验,其结果痢特灵抑菌圈16mm,环丙沙星抑菌圈14mm,诺氟沙星抑菌圈7mm。药敏试验表明,痢特灵抑菌圈最大,环丙沙星次之,诺氟沙星最小。药敏试验在控制鸡白痢病上起到有效作用,控制了病情、减少死亡率。本次试验为事后试验,可供今后参考。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