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春节前后鸡易患病 防控打好“六大战役”
时间:2010-03-01 15:29:41来源:作者:赵慧
          春节前后,天气仍较寒冷,是肉鸡疾病的高发期,而此时饲养户忙于走亲访友,往往容易疏于管理,使饲养风险加大。针对今年春节前后肉鸡可能发生疾病的情况,我们把常见多发病列成排行榜,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供饲养户借鉴。但是,由于疾病混合感染、非典型性以及诊断手段的局限等因素,仅靠治疗难免仍会有所损失,饲养户最好能早作准备,做好预防,避免发生疾病。           第一战役:低致病性禽流感         发病指数★★★★★         基本情况         低致病性禽流感又叫温和型禽流感,多发于20日龄以上的肉鸡。发病3天内,鸡群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成年鸡产蛋量下降,畸形蛋增多。本病还极易诱发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新城疫等。           肉鸡21日龄接种新城疫疫苗后,往往突发呼吸道症状,全群会有1/3以上的鸡表现为甩鼻、咳嗽、打呼噜,有的鸡有尖叫声。随着病程的发展,鸡群采食量下降,肿头肿眼,鸡冠、肉垂呈紫色,鼻腔内有浆液性黏液。死亡的鸡为中等体重偏上的鸡。日死亡率为0.5%~1%。剖检见有的眼、喉头、气管出血;卵黄性腹膜炎,胰脏有小出血点,后期萎缩变白,心内外膜、心冠脂肪、腺胃、十二指肠、泄殖腔出血,脾坏死,肝脏、肾脏肿大,甚至有花斑肾。           综合防治         一、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           二、科学免疫。做好新城疫和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的免疫是控制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手段。(一)重视新城疫的免疫。若不免疫新城疫灭活疫苗或免疫剂量不足,主要依靠冻干疫苗的鸡群常在20~40日龄发生新城疫,这一阶段也是肉鸡H9N2亚型禽流感的高发日龄,因而肉鸡应免疫新城疫灭活疫苗,建议使用剂量为每只0.4~0.5毫升。(二)改进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方法。使用法氏囊亚单位灭活疫苗可有效消除冻干疫苗的免疫抑制和副反应。(三)加强免疫监控。连续的抗体监测可以发现本场新城疫与H9N2亚型禽流感的发病规律,从而为免疫程序的调整和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加强管理,减少应激。(一)严格控制温度。鸡群脱温后的较适温度为18℃~22℃,要注意观察鸡群的状态,合理调控;每次免疫与扩群后要将舍温升高1℃~2℃。(二)处理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在通风时要避免肉鸡受凉。(三)重视对大肠杆菌病与支原体病的联合预防。在选购优质雏鸡的同时,合理使用预防、治疗大肠杆菌病与支原体病的药物,减少或延迟呼吸道病的发病时间;在每次免疫前后要注意使用维生素类药物。           四、建议用药程序。用感毒清(板蓝根、黄芪、淫羊藿、金丝桃素等)拌料,用克毒特(中药提取物)饮水。同时配合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感染。           五、特别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鸡病防控;进行有效的禽流感疫苗接种;要十分重视大肠杆菌病等的预防;混感新城疫时,不能紧急接种新城疫疫苗,否则死亡率会迅速提高;注重通风换气,保持舍内温度相对恒定;定期消毒。          第二战役:大肠杆菌病        发病指数★★★★★         基本情况         肉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本病发病频繁,易反复发作。环境污染,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增多,其他病毒、细菌感染造成鸡应激,也为大肠杆菌感染发病以可乘之机,大肠杆菌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导致治疗费用上升,给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制约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引起肉鸡感染大肠杆菌病的最常见因素是病毒感染,如新城疫病毒、法氏囊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等,饲养者虽给鸡用相关疫苗进行了免疫,但疫苗对高致病力毒株的免疫效果差,或因种种原因引起免疫失败、免疫抑制而达不到预期目的,这祥就破坏了鸡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为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开辟了道路。支原体、寄生虫的感染,也是大肠杆菌病发生的原因。在国内没有任何—个鸡场没有支原体的存在,如果种蛋的管理和孵化过程得不到很好控制,雏鸡就可能感染支原体,从而使肉鸡发生大肠杆菌病。如果鸡发生球虫病,肠道功能会受到影响而产生毒素,使肉鸡易发生大肠杆菌病。           综合防治         发病鸡群的治疗 一、药物的筛选。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太多,且极易产生耐药性,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应进行药敏实验并选择高敏药物。二、给予适当的辅助治疗。鸡发生疾病时除给药治疗外,还应当给予一定的辅助治疗,如对因病造成的肌体或肠道黏膜损伤进行修复,对因病造成的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缺乏进行补充。           药物预防 一、常规药物预防。购买雏鸡时一定注意选择质量有保证的雏鸡。在生产中,选择对大肠杆菌敏感的药物给刚出壳的雏鸡进行3~7天的预防,可大大降低早期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并提高鸡雏成活率。要选择低毒、安全性强、刺激性小、易吸收、药物分布广、药效敏感的药物作为育雏药。以前我们常用盐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原粉药物加上普通的电解多维作育雏药,成本相对较低,但效果不理想,且对雏鸡有较强的刺激性。建议直接用厂家生产好的育雏药或用含甲磺酸左旋氧氟沙星成分的药品做为育雏药,并配以雏鸡最需要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C。二、日常管理中的药物预防。目前预防大肠杆菌病的药物多而乱,选药时应注意避免重复应用、超量应用、超次应用等。日常管理中的药物预防应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易发日龄、当地流行状况适时预防,药物可用头孢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或选择以前没有用过的药物,最好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或穿插使用。           第三战役:腹膜炎、气囊炎         发病指数★★★★         基本情况         腹膜炎、气囊炎是在全国范围内禽类饲养过程中流行的新病,常并发,且极易被误诊。其症状如下:           肉鸡采食量减少,排黄色便,粪便中夹杂着脱落的肠黏膜,其状为胡萝卜样,常被误认为是小肠球虫病继发肠炎,用过治疗球虫病和肠炎的药物后有一定的效果,但极易反复。           病鸡的尿酸盐为黄色(正常的为白色),随着病情加重,尿酸盐变成黄糊状,病鸡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有黄糊样粪便黏着,有呼吸道症状(打喷嚏、咳嗽、甩鼻,叫声嘶哑)。有人认为是支原体感染,但按此治疗效果不好。           病鸡由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解剖可见气囊混浊、增厚,内有黄色干酪样物,有的可见肠系膜中混有大量气泡,常被误认为腹膜炎型大肠杆菌病。           蛋鸡在夜间发出猫叫样呻吟声,采食量突然减少,产蛋量骤减,蛋壳稍白,软壳蛋极少,粪便稀黄,眼睑和下腭肿胀,全身脂肪多有出血点,夏秋季常被误诊为新城疫,冬春季节会被误诊为是禽流感。           综合防治         严格消毒 饲养户要认真搞好鸡舍消毒,以便彻底清除鸡场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也是根治本病的有效措施。可选用无刺激、无腐蚀性的消毒剂,如1%~3%的复合碘溶液、0.3%的过氧乙酸溶液、0.5%~1%的优氯净等,还可选用戊二醛、百毒杀、消毒优、菌毒清、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带鸡消毒。为防止病原产生耐药性,最好交叉使用不类型的消毒剂。肉鸡出栏后,应彻底消毒,然后留出7~10天的空置期。           加强管理 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加强通风管理,避免使用霉变饲料,及时更换新鲜垫料,能有效防止曲霉菌病及霉菌性气囊炎的发生。种鸡场要做好种鸡的免疫,建立无定病原鸡群,孵化场充分重视种蛋的选择和消毒,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肉鸡腹膜炎、气囊炎的发生。          选准药物 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曲霉菌病是当前诱发鸡气囊炎的主要因素,应针对这些疾病,通过药敏试验选取合适药物。一般情况下,治疗大肠杆菌病可选用头孢噻呋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黄芪多糖等药物;治疗支原体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高力米先(硫氰酸红霉素)、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螺旋霉素等,也可选用泰妙菌素;治疗曲霉菌病,可选用制霉菌素、克霉净、克霉唑、硫酸铜、碘化钾等药物。           气雾给药 根据气囊炎的结构特点,选用气雾给药方式,将药物直接送达气囊表面,可能是最为合理有效的用药途径。            第四战役:肾传支(花斑肾)         发病指数★★★★         基本情况         肾传支主要发生于15~40日龄的鸡,有的10日龄鸡也发病。本病的典型症状呈二相性,第一阶段有短期(1~4天)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如无混合感染,经3~4天呼吸道症状减轻或消失。第二阶段开始发生拉稀现象,初期病鸡排白色米汤样粪便,后来排出水样粪便,鸡脱水而死,如有继发或合并感染则症状更为复杂,其症状除肾传支症状外还表现继发或合并感染病的症状,大群精神较差,呆立,呼吸急促,一般单纯肾传支死亡率为10%~30%,如有其他感染则死亡率增高。           病鸡爪干瘪,鼻腔内有黏液,喉头、气管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可见轻度出血,有的气管下1/3处有黏液堵塞。脱水严重,肌肉发绀,皮肤与肌肉不易分离。肾脏高度肿胀、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变粗,内充满白色尿酸盐,俗称“花斑肾”,严重者在心包、肝脏、肠道表面有白色霜样物沉积。泄殖腔内充满白色石灰样稀粪;病程较长者,继发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感染,形成气管炎、肝周炎等败血症变化。           综合防治         一、以抗病毒、防止继发感染、保肾为治疗原则,尽量少用化学药物,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二、要合理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剂,严格搞好场地消毒,定期进行带鸡和日常饮水消毒,以控制病毒传播,减少感染机会。         三、应挑选生产性能优良的肉鸡品种,并从正规种鸡场进雏。         四、特别提示:治疗时要提高舍温2℃~3℃,并将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为15%~16%。最好能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保持育雏室温度恒定,把因转群、断喙、免疫、温差大等应激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本病发生的最好办法。          第五战役:球虫病、肠炎        发病指数★★★★        基本情况        球虫病、肠炎是肉鸡饲养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于15~30日龄的雏鸡。病鸡羽毛松乱,缩头缩颈,呆立不食,站立不稳,有的尖叫不已,排胡萝卜丝样细长粪便,或排黄色含未消化饲料的粪便,或排水样稀便,粪便中常混有脱落的肠黏膜。           综合防治         一、加强鸡舍通风,以减少球虫与魏氏梭菌的感染机会,同时要加强消毒。        二、将甲硝唑、二硝托胺和抗菌素联合使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用三字球虫粉(30%磺胺氯吡嗪钠、6%磺胺二甲基嘧啶)100克对水200公斤,阿莫西林1克对水4公斤,按全天饮水量配好药物后一次饮用,连饮3~4天。使用磺胺类药加青霉素类药进行治疗也可收到明显效果。        四、特别提示:(一)发现鸡患球虫病时,应选择抗球虫作用期长的磺胺类药(磺胺氯吡嗪钠等)、氨丙啉、尼卡巴嗪、呋喃类药。(二)要定期变换或联合使用抗球虫药。(三)球虫感染及肠黏膜损伤是引起坏死性肠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或继发于小肠球虫病。所以在治疗小肠球虫病时最好配合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           第六战役:慢性呼吸道疾病         发病指数★★★★         基本情况         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毒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昼夜温差大、鸡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给幼龄鸡气雾免疫是本病发生的诱因,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病发生后,可继发慢性呼吸道疾病。           病鸡主要表现为肿头、流泪、打喷嚏、咳嗽、张口呼吸等症状。本病与副嗜血杆菌病混感初期,病鸡流水样鼻液,后流黏稠鼻液,面部肿胀,后在眶下窦有突出的硬肿块;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时,可出现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症状,死亡率高。本病还可引起鸡关节肿胀及跛行,出现关节滑液囊炎、胫趾关节和趾底部肿胀、行走困难等症状。鸡发生本病后,因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消失,极易暴发新城疫、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最易继发的是大肠杆菌病。           综合防治         加强检疫 做好种鸡的检疫和净化是预防鸡慢性呼吸道病的关键。           合理用药 当前具有良好效果的药物及方法:泰乐菌素,每公斤饮水中用500毫克,连饮5天;泰妙菌素,每公斤饮水中用250毫克,连饮5~7天;强力霉素,每公斤饲料中加入100~200毫克,连用3~5天;恩诺沙星,每公斤饮水中加入50毫克,连用3~5天;环丙沙星,每公斤饮水中加入70毫克,连用3~5天。如能配合桑叶、辛夷、柴胡、桔梗各50克,鱼腥草100克,紫苏叶60克,款冬花80克,将药粉碎,在饲料中按0.5%的比例添加或煎水,每只鸡服0.5~1克,连服3天,治疗效果更好。           经常检查鸡群情况,若鸡群中有少数鸡发病,而没有传播流行的趋势时,应进行单独治疗;鸡群发病后,如果引起发病的诱因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和改善,而且又有蔓延的趋势,在选择上述药物后还可选用红霉素等药物。尽量减少应激,一旦出现应激,应及时给予适当药物和维生素,以改善鸡体抵抗力。注意交叉用药。           生物安全措施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根据鸡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提供营养全面的优质日粮。对病死鸡要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重视环境的通风与消毒,对鸡舍进行定期消毒。
  • 关键词搜索: 禽流感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