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杂色蛤人工育苗技术的改进
时间:2010-03-22 11:27:49来源:作者:王敏生
    杂色蛤俗称沙蚬子、麻蚶子,因其贝壳具各种花纹故又称花蛤。为解决养殖生产中的苗种来源问题,我们进行了杂色蛤室内人工育苗技术攻关,2004年用132立方米水体育出稚贝4.3亿粒,并成功进行了人工浅海底播,目前长势良好。此次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得益于对一些人工育苗方法作出的诸多改进。

    一、单胞藻培养

    饵料生物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育苗工作的成败,为此,我们改进传统的单胞藻培养方式,采用"立体笼式培养"方式。即采用镀塑铁笼衬塑料袋封闭立体培养,每个体积为0.5立方米,用此笼代替以往的水泥池,既减少了污染,增加了光照,又使得单胞藻生长快、浓度高,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效率。整个育苗过程中,单胞藻量足质优,杂色蛤生长迅速。

    二、换水

    我们对换水方法做了改进,将每日换水变为隔日倒池,这样,水质交换彻底,池中原生动物不能大量繁殖,无病害发生,杂色蛤幼体成活率高(可达到90%以上)。此方法是采用了英国贝类育苗有关技术方法,为国内育苗新的尝试,效果较好。

    三、附着基的选择

    育苗选择30目沙子作为附着基,没有采用常规的80目沙子,其结果比以往育苗成活率提高了20%以上,而且稚贝健壮,不挂脏,池底没有硫化氢产生,此规格的附着基比较适宜杂色蛤的附着生长。

    四、利用单胞藻培养池培育浮游幼体

    育苗使用的浮游幼体一半是用单胞藻培育池培养,光线照射强,投喂的饵料生物快速生长起来,节省了大量饲料,而且幼体生长快,杂色蛤比暗光线池中培育幼体早2天附着。

    五、总结

    育苗中,用种贝50kg,水体132立方米,共育出D形幼虫11亿粒,育成稚贝4.3亿粒,另有5亿粒壳项后期人虾池培育,成活率84%,创造了目前国内杂色蛤育苗较高的水平。除了上述相关技术环节上作了认真细致的改进之外,加强管理、采取病害预防措施、严把水质关和饵料生物关等也是育苗获得成功。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