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发展的几个误区
1、重视保健和治疗,忽视环境改善
目前兽医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治疗兽医,等猪病了再进行治疗处理,俗称“针筒兽医”。结果往往是一旦病了就治不过来,损失惨重!二是保健兽医,恨不得接种所有的疫苗,定期使用高档兽药和消毒药。这种猪场大病难得有,小病不断,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全场用药,这样做不仅浪费钱,而且会增加病原菌耐药性,甚至还可能导致药物残留,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三是管理兽医,注重对猪的饲养管理,改善猪的生活环境,给猪喂优质饲料。这部分猪场大病基本没有,小病青、链霉素就解决问题。
其实环境管理比保健和治疗更重要。环境管理是养猪的基础,有了好的环境,各项保证猪群健康的措施才可能行之有效。目前有部分猪场觉得保健药使用效果不如前几年,这就是猪场不重视环境改善,保健药使用的太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的后果。
1.1 猪场在环境管理上的不足
1.2环境管理的原则
“把猪当人养”,搞好猪场环境,尽可能的把猪的生活环境向人的生活环境靠拢,要知道猪在猪舍里舒服不舒服,你进猪舍呆30 min就知道了。
2、记录体系不完善
2.1 猪场未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
由于记录体系不完善,老板甚至不清楚自己猪场里有多少母猪,一年出栏了多少肥猪。规模在100头生产母猪以下的猪场里大多数记录体系都不完善,这种猪场老板认为自己天天在猪场里,情况都清楚没有记录的必要。有了记录还不够,还要定期分析记录。笔者就在浙江某个规模300多头生产母猪的猪场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发现:有一头母猪断奶后292 d还没有配上,还有好几头母猪断奶l00多天没配上。这个猪场是有记录的,但他从来没有去分析过记录,记了等于没记。
2.2记录的目的
记录提醒我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它会发生,并且告诉我们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做什么能阻止它再发生。记录还能提醒我们将来要发生什么。因此记录的内容要保证以后能从记录里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否则记了也作用不大。比如说分娩记录,要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木乃伊数、畸形数。如果只记健仔数或产仔数,是什么原因引起健仔数减少,就很难从记录里分析出来了。
3、重视饲料单价,忽视投入产出
很多养猪老板认为使用高价饲料投入高,效益低,可是他们忽视了一点,猪场的效益等于产出减去投入。商品猪场的产出主要是出售商品猪获得的收入,商品猪出售的多,育肥成本低,效益就高。大多数猪场老板往往只看到降低育肥成本可以获得更好效益,却忽视了提高MSY(平均每头母猪一年所能提供出栏猪头数)更能获得好效益!降低育肥成本的方法有提高饲料效率,增加平均日增重等。提高MSY的方法主要有减少母猪非生产日,增加窝产仔数,降低死亡率。这些离不开优良的品种,舒适的环境,科学的饲养管理,完全的营养,彻底的防疫。
目前中国规模猪场MSY平均只有13~l5头,而少部分饲养水平高的猪场MSY可以达到20头以上,荷兰全国平均MSY能达到24头左右。浙江省诸暨市某400头生产母猪规模的外三元商品猪场,2008年平均母猪头数为404.5头,2008年共出栏了8898头肥猪(2007年l2月育肥猪存栏2684头,2008年12月育肥猪存栏2845头),由此可以算出这个猪场2008年MSY为22.39头。如此看来,MSY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总结
“思路决定出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养猪行业,猪场老板的观念直接影响到猪场效益。养猪应该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原则,省只是相对的,在满足猪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减少浪费才是真正的省!
养猪的格局正在发生大的改变,散养户正逐渐的减少,养猪规模化正在形成。在这过程中只有养殖效益高的猪场才能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