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泥螺高效养殖应注意哪些问题
时间:2010-04-16 09:04:10来源:作者:赵慧
    一、科学地选择养殖场地

    泥螺通常栖息于底质为泥沙和软泥、沙泥和沙质的低潮线附近滩涂上,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泥土表面舔取食物,属于舔食性腹足类,食物种类主要有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这些特性决定了生长在富含底栖硅藻的软泥滩中的泥螺,肉质柔软鲜嫩,"泥精"较少,最受市场青睐。为了求得最好的利益,养殖场地应选择在泥多沙少、"油泥"较厚(底硒硅藻丰富)且风浪较小、潮流畅通、流速平稳、倾斜度较小、涂面稳定的潮间带中下滩涂。

    二、把好苗种质量和运输关

    为了方便苗种的采捕,有的采苗者以药物涂喷来刺激幼螺爬出滩面,这些苗种往往活力和体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旦购入,在放养后就不易钻潜,极易被潮水冲走,即使钻潜也影响以后的生长速度;还有的采捕者为了苗种吸水能增加效益而采用淡水浸苗的手段,外表上这些苗种非常干净、光滑和"肥壮",但是这些苗种放养一周内极易死亡;还应该注意苗种是否纯正,往往在泥螺苗中杂有大量的婆罗囊螺,两者非常相似。因此在采购苗种时,选择信誉好的苗种供应者很重要。

    苗种装运的容器、方法和时间的失误都会导致活力的下降。一般采用塑料袋外套编织袋或者塑料袋装入海蜇桶、箩筐等方法运苗。在运输途中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不要日晒、风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并且注意容器内装苗厚度不要超过20厘米。

    三、合理的放苗密度

    放苗密度的数据来自计划产量,而计划产量又取决于养殖场地的理想程度、养殖者自身的技术素质等诸多因素。如果养殖场地饵料比较贫乏、海况较差、养殖经验又不丰富就不宜高密度放养,反之,则可以适当提高放苗量米增加效益。浙江沿海泥螺苗种规格在2月中旬为3万~4万粒/千克,3月中旬1.5万~2万粒/千克,假设计划产量100千克/亩、起捕率为60%、起捕时的规格450粒/千克左右,则在2月中旬放苗量为2千克/亩,在3月中旬放苗量为4千克/亩。

    四、保证有足够的饵料生物

    随着环境、季节的变化和泥螺生长量的增加,滩涂中的天然底栖硅藻(主要有菱形藻、双眉藻、斜纹藻、圆筛藻等)日趋贫乏,轻的影响泥螺的生长,严重的还引起营养不足导致死亡,因此在养殖中后期通过人工施肥来促使饵料生物繁殖显得很有必要。通常的施肥方法为:①无机肥料在退潮后施氮1克/立方米、磷0.1克/立方米,采用对水后均匀泼洒的办法,每5天施肥一次。②有机肥以经过发酵的鸡粪为好,用量50千克/亩,把鸡粪埋于滩涂的两侧或中间,随着潮流的运动,养分会被逐渐渗透出来,这样既可促使底栖硅藻繁殖又可作直接饵料,效果很好。
    
    五、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泥螺在其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温度和盐度。它的生长温度为0~3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越靠近上限摄食越旺盛,生长就越快,但是在气温高时,也应注意保持滩面的平整,防止退潮后在滩面的坑洼内积水造成局部的高水温对泥螺产生伤害。泥螺可以在盐度为1.84~28.80内生存,虽然对低盐度的耐受力比高盐度的强,但是连续雨天也会对平涂养殖的泥螺产生危害,导致泥螺潜伏在涂泥中,时间一长就会出现死亡现象,如果采用筑塘蓄水养殖就能对盐度变化有很好的缓冲作用。

    六、良好的加工技术

    泥螺生长非常迅速,一般在5月份开始就可以起捕,起捕后大多以腌制品形式到市面销售。"泥精"含量的多少、形态固定的好坏直接影响泥螺产品的品质,因此好的加工技术也是取得高效益的关键点,具体方法为:

    1.吐沙 温度控制在25℃,在水和咸菜卤的比例为1∶1.5的溶液中浸养5小时以上,基本可以吐干净泥沙。

    2.形态固定 就是使泥螺在固定液中麻醉至死。可以采用水和咸菜卤的比例为1∶1(盐度为3%)作固定液,这种固定液能使其腹足吐出最大,形态最好。

    3.腌制 盐的加入量为17%~20%,且以间隔1小时分多次加入为好,这样不但使腹足不收缩而且肉质松脆,保证了良好的形态和口感。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