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太阳鱼养殖“前景广阔”
时间:2010-06-04 09:04:25来源:作者:赵慧
    太阳鱼学名蓝鳃太阳鱼(Leponusmacrohirusrafinesqus),又名蓝绿鳞鳃太阳鱼,原产于北美,是我国近年引进、养殖成功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属中小型鱼类,生存适温范围为3℃~38℃,在江浙一带能自然越冬。它适应性广,食性杂,群体产量高,能自然繁殖。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也吃水生植物、小杂鱼和小型软体动物,池塘养殖时也摄食人工颗粒饲料,所以较易养殖。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其含粗蛋白18.8%,粗脂肪1.15%,其干物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高达17.68%,并富含钙、铁、磷、钠、钾等多种微量元素,是水产滋补食品,因而颇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该鱼类在市场上货稀价贵,广东省广州市场每千克售价高达50元左右,价格虽贵仍供不应求,养殖效益明显,市场前景广阔。据悉,广东省顺德市杏坛镇有两个养殖户去年利用池塘养殖太阳鱼,每亩放养3厘米~4厘米的鱼种6000尾。最终亩产达500千克~600千克,按去年市场收购价每千克36元计算,每亩纯利润最高达1.8万元以上。            太阳鱼养殖方式多样,除了可在池塘养殖外,水库、湖泊等都可养殖,亦可进行稻田养殖和网箱养殖,是颇具诱惑力的养殖新品种。养殖太阳鱼经济效益可观,若管理得好,亩可超万元。               现介绍一下其养殖方法:
        
        一、苗种培育         刚刚脱膜的蓝鳃太阳鱼鱼苗全长4毫米左右,全身透明,含内源性营养;3~4天后含混合营养,鱼体全长5毫米左右,体色灰白,可将煮熟的鸡蛋黄捣烂,用纱网过滤成小微粒后喂养,2~3天后可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生物;10天后转为外源性营养,全长近7毫米,体色变为灰黄,此时可改投小粒状的人工配合饲料。鱼苗长至3厘米的鱼种后,便可移养到池塘或出售。         鱼苗下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并培肥水质;鱼苗下池后,视水色和鱼苗活动情况,适时投喂精料,同时注意换水,防止缺氧浮头。             二、成鱼饲养         1、单养: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水质良好,排灌要方便,每口池塘配备增氧机1台。鱼种放养最好选择在每年的6~7月,它们由当年繁殖的鱼苗经集约化培育获得。放养前清整池塘,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带水清塘,消毒培水,7~10天后放种。鱼种要求选择体格健壮、鳞片完整、色泽鲜艳、规格在3厘米以上的,每亩放养4000~5000尾。放养初期可投喂小颗粒浮性料、糠麸、浮萍等,也可投喂全价散状、粒状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以32%~36%为宜。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4%~7%,具体视天气、水质、摄食情况而灵活掌握。         2、混养:将蓝鳃太阳鱼与鲢、鳙、斑点叉尾鱼回、大口胭脂鱼等混养,每亩放养5厘米以上规格的健壮鱼种500~1000尾不等,视主养鱼品种及数量而定。可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空间的饲料资源,控制水质,获得良好的养殖互补效果。             三、鱼病防治         蓝鳃太阳鱼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病,偶尔发现烂鳃、车轮虫等病害,防治方法与传统的淡水养殖鱼类相似。平时应做好“三消”(苗种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和“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料,加强水质管理,以减少鱼病的发生。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