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养殖
冬捕大网捕出大庆“鱼”文化
时间:2011-07-01 00:00:00来源:中国乡村网作者:李贺
: 15px;line-height:24px" colspan="2" bgcolor="#FFFFFF">

  本网讯(张宏宇) 百湖之城,百湖鱼跃!

  追溯历史,大庆渔猎文化历史悠久、渔韵悠长。但大庆的渔猎文化,却一直冰封水底、沉寂千年。

  如何让古老的文化复苏,成为民俗?如何让冬捕大网,带动经济?

  大庆渔猎文化,亟待挖掘!

  百湖之城盛产天然野生鱼

  大庆是闻名遐迩的“天然百湖之城”,襟三江两河,沿岸渔场星罗棋布,涵百余湖泊,泡沼众多,野生鱼种类繁多。

  12月8日上午,记者在肇源县民意乡采访时,一位老渔把头扳着手指头,自豪地一一列举了大庆的野生鱼,花鲢、白鲢、撅嘴倒子、沙窜子、虎皮嘎牙子、苦丁子、白票子、葫芦子、鲤鱼、鲫鱼、鳌花、嘎牙子、牛尾巴、大黑鱼、草鱼、白鱼、穿丁子、大怀子鱼、鲇鱼、小麦穗、小七星子鱼……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松嫩两江各大渔场,依托两江水域,完全不投饵料,进行纯江水野生养殖。这些野生鱼,靠吃天然的水生物生存,不需要人工饲养,是纯绿色食品。

  大庆的野生鱼,从外观上看,鱼头较大、鱼身细长。尤其是冬捕期间的纯正松花江大鲤鱼、大胖头,修长的身形,矫捷的身姿,从冰下翻卷着浪花,扑棱棱跃出水面,煞是吸引人,常常出现买鱼人争相抢购的场面。

  “鱼”没文化无法卖上好价钱

  百湖出百鱼。大庆的鱼虽好,但是价不高!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位渔场负责人介绍,大庆的野生鱼营养丰富,可惜的是,由于大庆野生鱼的知名度不高,没能卖上好价钱!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肇源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多个大渔场,进行走访调查,各渔场的负责人均表示:大庆的野生鱼十几年来一直徘徊在每公斤30元-40元之间。因为啥?就是因为“鱼没文化”。

  一位渔场负责人介绍:“与我们一江之隔的邻省有个大渔场,在10年前,数十斤重的大胖头鱼,每公斤才5元钱,而现在,通过政府大力宣传,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现在每公斤达到了60元钱,一下子暴涨了12倍。而我们同样的鱼,不过每公斤才40元钱。”

  邻省名为“查干湖”的大型湖泊,因一部电视剧《圣水湖畔》而家喻户晓。

  更主要的是每年这里举办的冬捕节,冬捕节上古老的习俗,神秘刺激的渔猎文化,共同装点了美丽的查干湖,并为这个湖泊罩上了神秘的光环,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也正因此,这个大湖里面捕捞出来的鱼,在成功“包装”之后,开始身价倍增。

  而我市沿松花江渔场出产的鱼,虽也是同饮松花江的水,但是名气不高,身价始终上不去。

  渔猎文化冰封沉寂上千年

  大庆,一个年轻的城市,却有着古老的历史根基。

  大庆的白金宝、小拉哈、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的沙田格勒古墓群,均出土了大量有关渔猎的古文物:有带倒刺的枪头,有可镶嵌细小石刃的带槽刀柄,还有骨锥、鱼镖、穿孔骨器……

  据史书记载,每年冬季,辽金贵族都要进行“春捺钵”活动,辽金皇帝都要带群臣到这里举行“头鱼宴”、“头鹅宴”,并会见部落首领。凿冰捕鱼、海东青捕天鹅等许多古老独特的渔猎习俗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这也是冬捕的由来。

  清朝初期,大庆地区更是作为蒙旗杜尔伯特的游猎地,一直设有定居村落和捕猎渔民。

  冬捕历史有文字作为记录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字里行间捕捉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演绎过异常繁荣的渔猎文化:

  白雪茫茫的冰面上,查玛舞驱赶走世间的邪魔,法号里吹奏出震撼的祈望。

  渔家汉子用手指蘸上一滴马奶酒,把心中的祈愿弹向大地和苍天。美丽的蒙古族姑娘将洁白的哈达献给常青的松柏。在诵经声和鼓乐声中,渔把头来到供桌前,高喊:“湖神保佑!”诵经的喇嘛将供品依次抛入冰洞中,然后喇嘛走到一侧继续诵经,查玛舞者围着抛入供品的冰洞表演查玛舞。抛完供品后,渔把头和所有渔工再回到马爬犁前,渔把头站到渔工队伍前,高喊:“上奶干、炒米,给咱进湖开网的填饱肚子!”渔把头再喊:“拿酒来,喝壮行酒!”“好酒助咱打好鱼,干!”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

  喝完壮行酒之后,随着渔把头一声“上冰”,所有参加冬捕人员,跳上拉网车或爬犁,50多号人,浩浩荡荡开赴冰上作业。这时,赶马车的吆喝声、渔把头的号子声、爆竹声、喇嘛的诵经声、马铃声、鼓声、号角声,在湖面上飘荡起来。

  ……

  几个小时后,随着马拉绞盘的转动,一张张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而出,两旁的渔民手持挠钩期待着万尾鲜鱼出“玉门”的壮观场面。一会儿的功夫,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鲤鱼、鲫鱼、鲇鱼、草鱼争相跃出冰洞,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堆起一个个高高的鱼山。

  大庆地图如金鲤飞跃龙门

  从古至今,渔猎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

  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鱼被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是同音,从而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愿望。在我国很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

  如果仔细观察我市的行政区域地图,宛如一条“飞跃龙门”的金鲤。

  拥有如此的天时、地利,大庆的渔猎文化却被沉寂冰封。

  渔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渔猎文化需要合理地走向市场,以此带动水产业新的增长点,只有走向市场的渔猎文化,才会更有生命力。

  目前,我市各渔场已陆续撒下了冬捕的大网。冬捕是我国北方渔业生产的一大特色,是目前仅限于我国东北和新疆特有的传统活动,冬捕正以其原始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稀有景观,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相信冬捕必将成为我市冬季冰雪旅游项目的主打品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