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适时播种,冬麦不宜过早。春麦要种植生长期适中或偏长的品种,采用配方施肥技术。(3)用45℃水恒温浸种3小时,晾干后种。也可用1%生石灰水在30℃下浸种24小时,晾于后再用种子重量0.25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生活。秋季土壤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根或根颈及叶和叶鞘处侵入,菌核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进行扩展。病菌生长温限5—15℃,1—5℃时致 防治方法 (1)加强检验 防止带有虫瘿种子远距离传播。(2)建立无病留种制度 设立无病种子田,种植可靠无病种子。(3)清除麦种中虫瘿 清水选 麦种倒入清水中迅速搅动,虫瘿上浮却捞出,可汰除95%虫瘿。整个操作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防止虫瘿吸水下沉。盐水选用20%盐水汰除虫瘿较清水彻底,但事后要用清水洗种子。硫酸铵液选法 用26%硫酸铵液汰洗即可。(4)实行3年以上轮作 防止虫瘿混入粪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5)药剂处理种子 用50%甲基对硫磷或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0.2%拌闷种子。每100kg种子用药200g对水20kg,混匀后,堆50cm厚,闷种4小时,即可播种。(6)药剂防治 用15%涕灭威颗粒剂每667m237.5—100g或10%克线磷200g、3%万强颗粒剂150g。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环,在转主寄主小蘖叶背形成的锈孢子侵染小麦,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认为转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云南南部麦区越冬。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渐北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秆锈菌越夏区域较宽,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山东的胶东和江苏的徐淮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也可越夏。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病菌侵入适温18-22℃。竿千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尤其需要液态水,如降雨、结露或有雾。露时越长,侵入率越高,在叶面湿润时的温度,即露温适宜时适其侵入,需露时8—10小时,生产上遇有露温高、露时长时发病重。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该菌小种变异不快,品种抗病性较稳定,近20年来没有大的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北麦区的克丰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龙麦、辽麦系列,内蒙古的蒙杂系列,黄淮地区的泰山1号等。大多抗21号小种,要注意新小种34C#3和34C#3。种植时要兼顾抗源的多样化和合理布局。新育出的抗秆锈的春小麦品种有蒙麦30号、龙麦23号、龙辐麦7号、陇春15号、宁春24号、陇春8139、定丰3号等。抗秆锈冬麦品种有京411,皖麦26、27,豫麦18号,新宝丰(7228),早麦5号,贵丰1号,滇麦18、19号。(2)药剂防治 参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 小麦链格孢叶枯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种子上也可带菌,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或返青后的冬小麦叶片。低洼潮湿或地下水位高的麦田发生重,一般在接近成熟期,寄主抗性下降,该病扩展很快。 防治方法 (1)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小麦抗链格孢菌叶枯病的能力。(2)必要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青藏高原低温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种皮内的病菌可存活4年,其存活率随贮藏时间下降。土壤带菌也可传病,但病残体一旦翻入土中,其上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在田间早期病害出现后,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组织,使病害扩展。该病害流行程度与当地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的抗病程度及小麦拔节后期开花至灌浆阶段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在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易于该病流行。向阳的山坡地,气温较高,湿度低,通风良好则发病轻;背阴的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则发病重。在麦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小麦灰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属弱寄生菌,在田靠气流传播,遇有潮湿环境或连续阴雨,病情扩展迅速,植株上下部叶片不同部位均可同时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尤其是穗期多雨穗部易感病。感病品种叶鞘和茎秆上均可见到一层灰白霉。生产上积温低、日照少,3月份气渐低且多雨发病重。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阿勃波、川麦20等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灰霉病的品种。(2)加强田间管量,提高抗病力。 小麦红矮病毒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红矮病的小麦品种 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选育出的抗病品种有应选15号、庆选27号、庆丰1号、静宁6号、7537、昌乐5号、平凉35号、榆林8号等。(2)栽培防病 山地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基础上,科学播种,防止早播,是防治该病关键技术之一。要精耕细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麦收后马上灭茬深翻,麦苗越冬期搞好镇压耙耱,使麦苗安全越冬。(3)治虫防病 首先要掌握麦田虫情。在秋播前开始调量当地秋作物和杂草上的虫口密度,一般虫口低于5头,发病轻,虫口在5—10头之间,可中度发生,如超过10头可能大发生。因此播种前用75%甲拌磷乳油100g,对水3—4L,喷在50kg麦种上拌匀,再闷种12小时后晾干播种,防治出苗期遭受叶蝉为害。苗期虫口密度大,应马上喷洒40%氧化果乳油1000—1500倍或40%乐果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必要时可选用10%一遍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控制时间长。
病因 一是冬春阴雨连绵,日照时数不足,田间湿度大,地温低,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如江苏铜山县1997年受湿害面积20万亩,过分集中的降水是形成这次湿害的主要原因。9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近10天降雨量104mm,比常年同期增加79.7mm,比1997年同期增加90.8mm,雨水过多造成耕作层含水量过高,耕作层水分饱和,氧气缺乏,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受抑,活力衰退,吸收水、肥能力下降,且土壤中有机物质在厌气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有毒物质毒害根系,根系生长不良,根量减少。这时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下降,功能叶叶片内氮素含量明显减少,造成植株苗小叶黄或僵苗。二是地下水位高,特别是距河流湖泊较近的麦田或低洼水浇麦,地下水位都高,对麦苗的根系下扎造成为害经测定湿害麦田小麦单株次生根仅2.98条,较对照减少1.54条,严重时几乎没有次生根。苗期受渍,虽然越冬期能缓慢生长,到返青时,单株次生根比正常减少2—3条,造成苗小叶少、色黄、僵苗到返青期,单株茎蘖和总苗数也较正常少,到拔节期单株茎蘖达5.7个,三叶以上的大分蘖不够,较正常少0626个,且分蘖素质较低,造成最终成穗数偏低。三是三沟不磁,排灌设施差,明水排不出去,暗水不能滤,沟厢不畅通,造成湿害发生。四是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水浇麦或称水田麦,没能实行连片种植,有的在冬灌田中插花种植,造成麦田明水排不出去,积水久之成灾,出现严重青枯死苗。 |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