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霜霉病中文名称:白菜霜霉病,拉丁学名:Pernospora parasitica(Pers)Fr.
为害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茎、花梗、种荚上都有为害症状。子叶期发病时,叶背出现白色霉层,在高温条件下,病部常出现近圆形枯斑,严重时茎及叶柄上也产生白霉,苗、叶枯死。成株期,叶正面出现淡绿至淡黄色的小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生出白色霉层;白菜进入包心期,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病斑增多并联片,叶片枯黄,病叶由外叶向内叶发展,严重时植株不能包心。种株受害时,叶、花梗、花器、种荚上都可长出白霉,花梗、花器肥大畸形,花瓣绿色,种荚淡黄色,瘦瘪。
病原菌形态特征:菌丝五色,无隔,在丝胞间生长,靠吸器伸人细胞内吸水分和营养,从菌丝上生出孢囊梗,由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五色,无隔,主枝基部稍膨大,重复的两叉分枝,顶端2~5次分枝,主轴和分枝呈锐角,顶端的小梗尖锐,弯曲,每端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五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卵孢子单胞,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萌生芽管侵染寄主。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体上存活。病菌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8—12℃,孢子囊萌发的适宜温度为7—13℃,最高25℃,最低3℃,菌丝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4℃,产生卵孢子的适宜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70%~75%。
发病特点: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十字花科蔬菜上或冬贮种株的根头上越冬,有时还可混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次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侵染幼苗,由春播十字花科蔬菜传到白菜等秋播十字科蔬菜上,混在秋播种子上的病菌,播后直接为害幼苗。南方全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菌可在寄主上全年传播为害。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平均气温为16~C左右,病斑在16~20℃扩展最快,高湿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