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是农业部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主推技术,也是我国今后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今年是我县示范推广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的第一年,为
确保此项技术的推广能够稳妥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及外地实际种植经验,现制定我县冬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要点如下:
一、品种与种子
选用适宜的品种和合格的种子是确保小麦(半)精量播种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之一。目前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石审4185优选系,应由县种子公司统一供种。种子质量不得低于良种标准,即
纯度99%以上、净度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
二、目标产量与产量结构
目标产量为460公斤以上。产量结构为:亩基本苗18~20万,亩最高总茎数80~90万,亩收获穗数45~50万,平均穗粒数30~32千粒重40克左右。
三、最佳播期和播量
播期、播量是影响我县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是确保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高产的基础。
(1)适播期根据我县气候和选用品种特性,我县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最佳播种期为9月25日至9月30日。为保证小麦(半)精量播种单株冬前形成3~5个分蘖,要
求在10月1日前在最佳播期内全面完成(半)精量播种任务。
(2)播种量石审4185优选系在最佳播期内播量为8~10公斤,每亩基本苗18~20万株以上。
四、整地与播种
⑴选地正确选地是小麦(半)精量播种高产的前提。应选择底下水位低、盐碱轻,土地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和水利条件好的地块进行(半)精量播种。
⑵抢时倒茬、精细整地我县冬小麦前茬大多为复播玉米地,倒茬与播种时间短,为保证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必须集中人力、机力突击抢收抢种,犁前将农家肥、化肥均匀撒施后身翻入土,犁
后立即精耙细耱,拾净残根废膜,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的标准,以保证播种质量。
⑶检修农机、确保播种质量播前要由农机部门对播种机进行检修调整,以保证播量准确,播深一致(3~4cm左右),覆土良好,行距均匀(15cm),接行正确,不重不漏,杜绝缺行、断垄现象,使
田边地头整齐一致。
五、优化投肥结构,保证投入
科学合理的物化投入是小麦(半)精量播种高产高效的保障。整地前施足基肥,应在亩施农家肥4~5立方的基础上,每亩投入基肥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钾肥5公斤深翻,进行全程施肥。在
翌年2月中、上旬追施返青肥10公斤。第二次追肥结合灌头水追施尿素10~15公斤。
六、越冬管理
⑴查苗补种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查苗,对漏播缺行断垄处及时补种,并防止牲畜啃青。
⑵冬前灌溉为保证冬小麦安全越冬并取得高产,应在入冬前适时适量冬灌。冬灌在日平均气温降至7~6℃后即可开始,封冻前灌完为宜(一般为十一月上、中旬)。冬灌量为每亩60~70方,要
防止越冬期间麦田积水。
⑶压沙防冻冬灌后,在十二月中旬,对麦田土壤有裂口的地块要采取压沙防冻措施,但要严禁拉运盐碱沙土,以避免对小麦造成盐碱危害。
七、合理灌水
小麦半精量播种高产田块全生育期共浇4水。冬灌在日平均气温降至7~6℃后即可开始,封冻前灌完为宜(一般为十一月上、中旬)。4月上旬小麦拔节期进行灌水,亩灌溉水60~90立方。5
月上中旬浇第二水。5月底至6月上旬浇第3水。
八、配套技术
冬小麦生产中期,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工作,及时防治小麦的锈病、白粉病等病害,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⑴防治越年生杂草
小麦(半)精量播种地块应做好麦田杂草化除工作,在小麦浇冻水前,播娘蒿、荠菜较多的地块可用72%的巨星0.8~1.0克、苯磺隆10克进行防治;小麦拔节前杂草较多,应
在返青至起身期亩施二甲四氯250~300克进行麦田杂草化除。
⑵加强对小麦半精量播种地块锈病、黑穗病、白粉病等病害的监测工作,发现病害及时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