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种子
商业育种模式可“放水养鱼,各显神通”
时间:2012-03-27 15:36:06来源:中国农资供销网 作者:紫心



  ;两会;期间被一号文件重点;关注;的种业无疑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程萍的提案是关于以种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李登海表示亟需打破科研育种;个体户模式;。
  3月6日另一则消息引起种业界高度关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北京德农、山西屯玉等8家骨干企业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有限公司探索玉米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其实自2011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8号文件;)首次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以来企业与科研单位、企业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以及企业间的各种合作模式逐渐涌现。
  近日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鼓励多元化探索商业育种模式近几年可以放水养鱼各显神通。;同时他还对业内普遍关心的种业新政、科研体制改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号文件推动政策落实
  南方农村报(下称;南农;):我们注意到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种业发展战略8号文件已有详细部署。但一号文件如此大篇幅提及种业毕竟是首次这对种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李立秋:一号文件涵盖整个农业科技而种业是农业科技一个重要方面是种植业科技的主导和核心没有种业创新就没有种植业科技创新可见谈农业科技必谈种业。8号文件作为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首次将种业提高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讲得很深但并不包括水产、畜牧。
  而且一号文件将种业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去与8号文件很好衔接进一步提高了种业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地位重要的是更进一步推进了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南农:2011年以来国家对种业的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是否也促使了一号文件关注到;农业科技;?
  李立秋: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农业科技早就是中央一直关注的重点2010年调研中就有专家建议为农业科技专门出台文件。但综合考虑到农村基层水利建设很落后于是2011年一号文件将水利作为主题。
  今年将科技作为主题也非常合时宜。国家人口不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土地刚性减少趋势不可逆转只能通过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而品种的科技贡献率在粮食单产提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南农:就种业而言今年是否还会有重大政策出台?
  李立秋:《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正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出台同时在协商起草为落实八号文件的一些具体政策性文件和一些规章。因为八号文件要具体落实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具体政策。如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免所得税没有税务总局的文件是不行的。
  科研体制改革阻力重重
  南农:科研体制仍是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李立秋:当前种业科研单位包括国家队、地方队、企业和民间育种单位。体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各个育种单位在科研创新方面缺乏联合合作涉及到知识产权、经费利益等问题都各自为战。人大代表李登海说是;个体户;形式很形象。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是挺难也是现代种业构建商业育种体系非常大的体制障碍。
  南农:科研院所掌握了大量育种资源、人才但本身内部又很难联合一旦改革又涉及到各方利益改革阻力重重。
  李立秋:你说得对。8号文件要求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单位必须以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育种方法、创制材料然后由企业来培育品种。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国外也是这样做的但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一是体制上的利益分配问题二是当前的科研院所本身改革并不到位国家没有完全负担起来只是以一种定额补贴的方式比如要给工作人员福利离退休干部补贴就必须要靠转让品种、销售种子来弥补国家应该给却没有给的这部分资金。
  8号文件要深入贯彻的确有不少障碍但要注意到8号文件出台之前中央发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事业单位改革意见;)。
  南农:事业单位改革意见与8号文件冲突吗?
  李立秋:不冲突相辅相成。8号文件要求科研单位用5年时间过渡将商业育种转移到企业;事业单位改革要求5年按公益、非公益分类实际上分类就是改革的过程。我个人估计5年科研和育种不一定能彻底分开而事业单位分类5年能做到但能不能彻底改革到位也很难说。因为这还需要国家很大的财政投入。
  南农:科研单位要与自办企业;事企脱钩;是不是要等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才能进行?
  李立秋:要等事业单位分类初步完成然后同步推进要是没有事业单位改革推进8号文件的落实就更难单独推进根本不可行。
  南农:不一定所有的科研单位都能纳入公益类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按8号文件要求必须从事公益研究但事业单位改革又将其化为非公益型这种矛盾怎么解决?
  李立秋:事业单位改革对公益单位有明确规定但据我了解各省掌握尺度不一样。有的省级科研单位育种很不错政府看其有效益可能会把这个单位推到市场并不断压缩科研经费。这部分科研单位会存在但比例不大往往与自办企业有紧密联系而且育种人员在公司的收入比在所里收入高。我认为有两种选择:一是一部分人确实愿意进入企业就可以到企业从事育种;另一选择是留在所里搞基础性研究。
  然而目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估计绝大部分科研人员不愿意流转到企业但他们手里有资源、有技术、有品种正是企业需要的人才。这部分人将怎么办是需要特别研究的类型。
  南农:在科研人才流动方面农业部会不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李立秋:农业部没办法只能提倡。因为人事上的事农业部说了不算。
  鼓励探索商业育种模式
  南农:8号文件出台后各类企业与科研单位、企业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以及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消息不断传出来任何合作形式都鼓励吗?
  李立秋:放水养鱼大伙各显神通。把握的大的原则;;向逐步分离、企业化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转移。8号文件制定的大方向不能变。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利用、优化现有科研单位掌握的资源。过渡期内会有很多形式过渡会有很多形式的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各种创新机制探索创新多种渠道这也符合中国国情。如果只考虑政策不结合国情政策是没办法落实的。
  南农:现在不能说哪种模式比较好?
  李立秋:积极鼓励多方探索还不能说哪些形式好哪种模式最好。河南、吉林两省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比如河南省农科院对秋乐种业控股科研人员进入企业政策给予支持保留事业身份退休可再回来。
  科研单位持股进入企业的方式我很赞同。这是非常平稳的过渡资源、人才、潜能、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研发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对企业也是很大支持。
  南农:3月6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携手北京德农、山西屯玉等8家骨干企业签署协议共同组建中农华玉种业联合创新有限公司旨在玉米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如何评价这种科企合作模式?将带来怎样影响?
  李立秋:这是目前体制下一种很好的形式。我出席了他们的签字仪式8个企业出资5000万元注册一个公司加上作物所9个单位平均股权共同搞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我认为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应该效仿这种做法。
  南农:国家政策偏向扶持大企业这对于中小企业是不是一种不公平?
  李立秋:这需要客观看待一方面我们国家需要支持民族种业的发展这是国家战略要求。因为种子问题涉及粮食安全问题不能被外资企业操控这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事实上中国种业就是缺乏大公司需要扶持培育出实力雄厚、能撑起民族种业的大公司。另一方面政策并不剥夺中小企业的生存权利。在当前政策下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做出自己的品牌可以立足当地做特色品种。我不希望多数中型公司盲目扩张这样的结果可能不好。更多的经营性公司安心卖种子诚信经营就行了。一个大公司要有一批小公司配合合作谁也离不开谁。(李晓芬)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