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农专题 -> 一村一品 -> 综合资讯
以吕剧的名义,探寻传统文化传承之路
时间:2017-09-16 13:56:00来源:乡村网作者:
这巧女难做无米饭,巧手难插无线花吕剧《小姑贤》的经典片段又勾起了人们心中对于戏曲文化深深地热爱。

乡村网讯(通讯员 李伟嘉)8月28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吕源实践队一行7人前往吕剧发源地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两年内第4次对吕剧文化传承展开调研。

青黄不接,吕剧发展现状堪忧

山东吕剧是中国八大戏曲剧中之一,其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欢迎。但是近年来,吕剧的生存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政府支持越来越少,演出场地不断首先,演员青黄不接,吕剧传承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8月29日,吕源实践队一行来到了博兴县吕艺镇京博希望小学,拜访了学校吕剧教师周景孟。周景孟是当地非常著名的吕剧艺术家,今年已七十多岁,仍旧奋斗在吕剧教学第一线。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当地的吕剧教学情况,周景孟谈到:现在京博希望小学的吕剧教授由我和一个当地的学生负责,教1-3年级的学生,同时还选拔好的苗子组成小社团,在课余时间给他们排练。

随后,在走访博兴县吕剧团时了解了当地吕剧演员情况,团员平均年龄约为40岁,最年轻成员为22岁(仅一人,且其余成员最低年龄为30多岁)。新成员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应付多变的舞台形式,老成员任务多且繁重;剧团成员收入模式为每场节目补贴和个人外出接场收入。剧团下乡表演的形式也大多依赖于山东文化惠民工程每村每年一场戏的政策。剧团数量和演出场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观众的减少而急剧下降。

吕剧原本流行于上个世纪,当时创作了大量的剧本。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新词旧曲虽能一时满足创新的需要,但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现在的创新力度还是不够大,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大程度的改革。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队员张万佶说道。

五位一体,文化传承力求创新

从08年起,政府施行吕剧进课堂政策,周景孟也开始全职教导吕剧。从76年开始在学校教音乐课一直到现在,已经整整40个年头。在这40年中,周老师的学生一直是博兴春晚、小戏艺术节的活动或赛事的主力军。周老师已经为各大剧团和戏曲高校输送人才60余人。

吕剧题材选择、剧目创作、排练打磨、演出交流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剧目生产链模式是吕剧传承发展所必须的。队长崔瑞康说道,创作一批新时代的经典、为吕剧发展储备人才,只有这样,吕剧的发展才能迎来新时期。

作为吕剧的发源地,当地的吕剧文化底蕴也为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便利。县文化局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影像书籍资料,近年来,广大吕剧工作者勤学苦练,努力实践,对吕剧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伴奏到唱腔,从剧本编撰到道具制作再到舞台设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30日,在走访博兴县文化局时,文化局支部书记冯兵说:像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吕剧的传承也会面临断层的危险,但在博兴县,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吕剧自身的强适应性,保证了吕剧的不断传承,推陈出新。比如吕艺镇的人们,不管年龄跨度多大,大家都会哼唱几句吕剧,包括一些小孩子。吕剧团最近也完成了换届,变得更为年轻化,许多小学有着戏曲进课堂的传统,吕剧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因为这是我们本土的文化。

吕剧的传承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我们必须重视起来。我们也会第5次、第6次,更多次来到这里,为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实践队队长崔瑞康说道。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