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总体能力较弱,高端技术装备还不能有效供给,绝大多数产品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只有少量产品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一些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产品还长期依赖进口。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国家应进一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大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农机行业的一名人大代表,刘大功代表始终关注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他对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现代农业装备保障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农业装备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与地位日显突出,农业装备制造业进入稳定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目前已有8000余家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2021家,从最初仅能生产单铧犁、简单播种机已发展到能够生产65个大类、337个中类、1374个小类的农业机械产品,除了大型、尖端技术产品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已经基本实现自给,形成了较完整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链,已发展成为农业装备生产大国,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并非是农业装备制造强国,与国外先进国家差距还在加大。目前,一些骨干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大部分仍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新度系数仅在0.3左右,使得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 刘大功代表认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度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利润很低,企业自身积累不足,无力进行大范围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技术优势互补的科研分工渠道和机制还比较欠缺;农业装备的共性、公益型技术的研发难以持续有效地开展。 要提升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刘大功代表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不能简单把引进技术作为提高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必须有组织、有系统地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议国家通过经济与科技政策导向,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高设计制造水平与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措施,使企业逐步向自主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应用创新成果的主体地位转变。同时,尽快完善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构建起以农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体的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体系、以农机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体系、以公共和民营两部分为支撑的农机技术服务体系等,不断提高农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高技术农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农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农业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服务“三农”的、特殊的、具有公益服务性的不可或缺的行业,同时又是面临国外企业强势竞争的弱势行业。 由于国家科技投入较少,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持资金不到1.5亿元,国家支持技术改造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远远不能适应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建议政府财政设立农业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业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等方面。 同时,还要加大农业装备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建议国家要根据我国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科研院所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由于农业装备生产企业是微利企业,保证粮食安全的种植业机具利润率低,国家应在税收上给予支持。建议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农业装备产品,实行留抵增值税返还政策。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共和国农机工业的长子”,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东方红702、802、1202和1302等系列履带式拖拉机,东方红X700、1204、1604和2004等系列轮式拖拉机。刘大功代表表示,中国一拖将把构建核心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企业结构调整、实现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将加大研发投入,年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3%,将逐步建立完善以解决前瞻性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的产品研发、以及工艺技术研发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研发体系,同时一拖还将主动扩大并深化与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联合一批国内外战略供应商形成集成式的供应链,充分整合国际、国内研发资源,构建起协同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