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粮油叫人不放心 前不久,北京的史女士在自己家附近的超市里买了一盒“河粉”,拿回家一煮,非但没有米粉的香气,倒飘出一股浓浓的霉味。发了霉的大米做的河粉,当然不能吃了。史女士无奈地说,“现在吃东西真让人不放心,像这盒显然是用陈米、坏米做的河粉,商家不把好进货关,消费者是无法识别的。”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在我国食品加工行业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以及偷工减料、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滥用添加剂的问题十分突出,食品尤其是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3月12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江苏省小麦粉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在99个批次的小麦粉当中,49个批次合格,合格率仅为49.5%,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增白剂超标问题依然最突出,有30个批次过氧化苯甲酰(增白剂)不合格。 食品、尤其是粮油产品是老百姓每天都要消费的东西,这也就决定了粮油消费安全是所有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近年来用矿物油抛光大米、在面粉里掺吊白块等事件却接二连三地发生。 严把市场准入关 超市、农贸市场等是各类商品的销售环节,直接面向消费者,要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首先就得要求商家卖的是放心商品。一句话,要严格把住市场准入关。但要做到这点,不仅商家自身应有诚信经营的意识,更需要市场监督部门保持强大的监管力度,把问题粮油赶出市场。 在北京东郊市场,卖了6年粮油的陈老太太告诉记者,她在进货的时候有个习惯,要从中拿出一些米、面和油,自己先吃吃看,没问题再拿到摊位上卖。她说:“市场每次抽查,我都没有出过问题。买卖要做长久是不能坑人的。”据东郊市场质检科科长田女士介绍,对于粮油质量的把关,主要在于进货渠道。市场要求商户从固定厂家进货,而且都有登记。对于商户进货较多的周边粮库和面粉加工厂,市场还专门组织对之进行产品检验。 为了让消费者在市场上买到合格放心的粮油产品,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强化市场监管。最近,质检部门正在全国范围内对5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到1月30日,已经有1473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获准在产品上标注“QS”(质量安全)标记。到今年8月1日,凡未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企业将不得从事这5类食品的生产加工。 “放心”要从源头抓起 粮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环节是确保粮油安全的源头。而要抓好这个源头,粮油生产和加工企业就应强化质量意识,同时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以提升产品的质量。 在主要从事面粉加工的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里,记者发现,偌大一栋6层楼的生产车间里各种设备在高速运转着,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却见不到人,只是偶尔有一两名工人在巡视。原来,在这个日处理小麦800吨的车间里,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了全封闭、电脑控制作业。 “一粒小麦从入仓到包装成袋,经过初清、润麦、精选、研磨、配粉等环节,在我们的生产线上要走15公里。”古船食品的副总经理狄友清说,“整个生产检验过程都完全按照ISO9002标准来操作,先进的工艺流程保证了产品的质量。”10多年来,古船食品一直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不仅是产品本身,包装物的质量也影响着粮油的安全。去年,有一次古船想把水印包装改成彩印包装,以使包装更鲜艳醒目,后来经咨询了解到,与油性墨相比,水性墨是环保型包装材料,不会对包装里的面粉形成间接污染。虽然国家对此并没有强制规定,但他们还是立即决定不改包装。“‘安全放心’是我们工作的底线。”古船食品的总经理王建新语气十分肯定。 重视粮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正是企业严格自律的表现。在把住“放心”源头方面,粮油企业的自律组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倡导和开展了全行业的“放心粮油”活动。到现在,已有500多家企业、900多个品牌获得了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的“放心粮油”称号。最近,他们又联合26个省市区的粮食行业协会对首批获得“放心粮油”称号中的84个企业181个品牌进行跟踪调查,合格率达98%以上。协会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把“放心粮油”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在行业里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以促进粮油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