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 打假维权
谣言为什么会伤农?
时间:2012-09-24 18:52:22来源:作者:
   7月正是葡萄集中上市的时节,而远近闻名的葡萄生产基地江西省德安县聂桥镇的葡萄园里却是冷冷清清,不少熟透的葡萄散落地面。为了减少损失,葡萄农选择推迟采摘,有的甚至将采摘回来的葡萄直接提到自家猪圈里喂猪。
    本来风平浪静的水果市场,只因为一则江西宜春葡萄致癌的谣言,让当地和周边葡萄种植户遭受重创。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谣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
    针对葡萄致癌谣言,江西农业部门官员回应称,国家及江西对农产品都有严格的质检体系,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决不容许上市。
    一次次的伤害,一次次的痛,一次次的谣言,却一次次的让农民承受。近年来,中国各地几乎每隔一两年都会出现农产品“有毒”“致癌”的谣言。2006年,广州市传出西瓜“注射红药水”谣言,当年西瓜迅速烂市;2007年,“香蕉树染病”的假消息使海南香蕉大范围滞销;2008年,“柑橘生蛆”使四川果农损失惨重;今年,网上传出浙江余姚慈溪“杨梅喷洒膨大剂”的消息,同样引起消费者的恐慌。
    在中国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健全的农产品信息市场发布以及出台相关信息的立法,才是治本之道。
    李国祥告诉本报记者:“其实在每次谣言中,弱势的永远是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农作物,被一句话弄得一文不值。在这个时候仅仅对于造谣者的声讨是远远不够的,除了需要在第一时间由政府发布权威的辟谣声明之外,对于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农产品信息发布不能说不严,但为什么依然会出现譬如葡萄致癌等使农民受到伤害的事件呢?因为没有立法。”
    李国祥认为,管理谣言的最好方法就是让造谣者付出一定的刑事责任,不仅可以令他们在造谣之前都要掂量掂量轻重,同时如果有胆大妄为之人依然顶风作案,那么他在负担刑事责任之后的赔偿,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量的补偿,以减少损失。同时,加强对网络和手机短讯中不良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的监管。
    李国祥说,近些年来,消费者在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农药残留等事件的阴影中很难走出来,因此对于农产品缺乏信心,一些造谣者正是利用了这种不信任。当市场上开始产生谣言的时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消费者也就会对谣言所针对的产品敬而远之了。
    国都证券农产品行业分析师徐昊则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谣言的出现,也是因为中国农民长期只管种植不管收获之后相关事情的种植思路有关,而且在谣言初出之余,农民并不能有绝对的理由说服消费者,这也和种植思路不无关系。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一个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曲解、歪曲,最后和其本身的意思就相差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无论是“被谣言所伤”,还是“丰产之后的滞销”,都说明农民仍然缺少渠道和能力,难以通过行业协会、科技协会等方式向社会传递农产品科学生产、销售信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有效渠道,传递自己声音。
    正如李国祥和徐昊所言,令谣言消失、农民安心、消费者安心的方法很简单,农民要有渠道,通过正规、权威的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传递资讯,有权力和机会监督具体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而政府层面应加快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铲除造谣的土壤;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应加强自律,让谣言止于口。三位一体,农民就不会再被谣言所伤。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