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防伪技术不断被造假者利用
李乃声曾是海口椰岛公司海口大曲白酒厂的厂长,那时的海口大曲为了预防假冒伪劣,采用了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电码防伪技术。但是,他并不知道在自己卸任后,海口大曲现在已放弃使用电码防伪。
是什么原因让海口大曲放弃电码防伪?电码防伪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技术?电码防伪到底能不能防伪?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总局“推进办”撤销
电码防伪,即电子监管码防伪技术,当今中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防伪技术,国内数百家防伪公司激烈竞争着这块诱人的蛋糕。
然而,这一局面在电码防伪技术发明了10年之后开始改变,即从2005年4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介入电码防伪的推广。
据介绍,国家质检总局在此后不断推广一家名为“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检)的企业经营的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下称电子监管网)的经营业务,要求生产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供消费者向该网站查询。入网企业需缴纳数据维护费,消费者查询需支付查询信息费和电话费。
为了推广电子监管网的经营业务,国家质检总局从2005年4月到目前为止,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机关挂名,发布了近百个文件,同时还多次召开现场会、片会,由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发表讲话,督促各地企业对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
各地的质检部门也成为推广电子监管网的主力。海口市质监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广电子监管网的高峰在2006年和2007年。那时,海口质监局最多时有2/3的人力都在做这件事。然而,即使这样,由于最初的推广模式是企业自愿,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让企业使用电子监管码,没有采取行政强制手段,一直到2007年底,海口推广电子监管码的进展不大,企业自愿加入的不多。
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全国推广电子监管码的情况也和海口差不多。于是,在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又发布《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等9大类69种作为首批入网产品必须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
海口市质监局为了完成上面定的任务,也不得不开始了第二轮的推广工作,于2007年下发文件,计划在当年使280家企业加入。
直到2008年,海口市加入电子监管码的企业也仅有127家,而目前,在产品上使用电子监管码的企业只有十来家。
据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截至2008年6月30日12时,入网企业已达58465家,按照电子监管网入网收费标准每家企业600元/年,电子监管网仅企业入网收费一项就十分可观。有防伪公司指出,如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全面入网,电子监管网仅从企业收取的入网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另据媒体报道,同样是在2008年,也就是我国的反垄断法实施的第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就因为推广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被告上了法庭。
北京4家防伪企业,将国家质检总局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他们认为,“国家质检总局推广中信国检经营的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使中信国检在经营同类业务的企业中形成独家垄断的地位,严重损害了原告及防伪行业其他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并请求确认国家质检总局推广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强制要求企业对产品赋码交费加入电子监管网的行政行为违法。
虽然这个官司最终以法院不立案而结束,但经过媒体放大,国家质检总局的电码防伪在全国的推广阻力增加。
一场全国性的电码防伪推广运动就这样在无声中落下帷幕。海口质监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口各大超市安装的十几台识别系统设备目前已封存。
而海南省质监局的一名官员告诉记者,现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电子监管网的“推进办”已经撤销。
按照这位曾负责在海南省推进电码防伪的官员的话说,今后还搞不搞电子监管网,国家质检总局没有明确表态,也没有下发相关文件。
“很多企业现在来找我们反映各种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名官员说。
在他个人看来,国家质检总局推广的电子监管网络起不到应有的“鉴别”作用,一是很多场合没有相关设备检测电码,而电码本身印的字迹又很小,位数很长,一般人看不清楚。
“要想杜绝假冒伪劣,只通过推广一项防伪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规范市场,真正使企业自律。”这位质检干部说。
利用电码防伪造假层出不穷
质检部门和防伪企业以及各行各业之间就电码防伪的纠葛还在不断演绎、深化。而造假者也没有闲着,他们早已经盯上电码防伪的技术,为他们的假冒伪劣产品服务。
2009年初,河南省两家驻京办花60多万元,误购777瓶假冒茅台酒的新闻不胫而走,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业内人士于先生介绍,读者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购买茅台酒的用途上,而忽略了茅台酒使用了电码防伪标志的事实。
于先生说,电码防伪在国内推广已有15年之久,从2001年开始,就有国内媒体开始质疑其防伪效果。到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的媒体开始大规模报道电码防伪不防伪的争论。
而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一段时间以来,因电码防伪被造假者成功仿制,导致真假不分、弄假成真的消费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不断见诸各地媒体——
真假药物、真假“京酒”、真假佳能相机、真假美国化肥事件……从酒类、药品、农资、家用电器到各类电子产品,假货层出不穷,不断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安全,令人堪忧。
上述媒体报道中的假货侵权事件,虽然发生地点、时间不同,产品种类也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消费者借助电码防伪判断真假时,假货总是被确定为真品,促使消费者误购假货,上当受骗。
发明电码防伪,本意是为了防假护真,明辨真伪,给消费者提供安全保护,但市场实践的结果,并非如此。
几年来,批评电码防伪的报道已经很多了,但真正从技术角度对电码防伪进行深入研究,寻根探源,充分揭示其存在问题的报道,并不多见。通过走访国内防伪技术专家和防伪业内资深人士,记者对电码防伪的技术原理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了解。
据介绍,电码防伪原理为:根据电码编码规则生成一组数字密码,密码存根存放在防伪系统数据库中,将所生成的数字密码密封在防伪标志物中,将密封制作的防伪标志物贴在商品的外包装上,消费者刮开标志物的覆盖层,得到数字密码,根据所提供的电话号码,拨通防伪查询系统电话,按提示语音输入所得到的数字密码。如果核对结果正确,电脑语音提示所购买的为正牌产品;如果是第二次输入这个密码,电脑语音提示已经被查询过,谨防假冒;如果密码错误,电脑语音提示无此号码,谨防假冒。
从原理和应用上看,电码防伪就是对密码,对上是真,对不上是假,这很方便,也应该很可靠。
如何理解电码防伪技术缺陷
有关人士称,人们不应该忘记,既然是对密码,那就存在一个密码是否可靠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就已经发现了许多使用真电码的假产品。
漏洞之一:一码多印造假
因为电码防伪是对密码,而密码又是一组数字符号,不管字体如何、写在何处、以什么方式表示,只要该组数字符号正确,就可以对上密码,判为真品。举例说明,比如5这个数字符号,手写体,它读作5,印刷体也读作5,大写小写还是5,写在纸上是5,画在墙上也是5,把5写10000遍,每个都读作5,而且10000个都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虽然电码防伪的密码在编码规则上是唯一的,但把这个唯一的密码复制10000份,每个都是正确的。一码多印造假,就是电码防伪的漏洞之一。一个正确的密码,如果重复使用10000次,系统只能判断第一个查询的是真,不能真正判断哪一个是真,哪9999个是假的。
前述报道提及的真假京酒事件,后来证实,造假者使用的,就是一码多印造假手法。一瓶被厂家鉴定是假酒的“京酒”,却被证实有真的数码防伪编码,而且该防伪编码却没有被查询过,导致假冒商品被系统鉴定为真品。
漏洞之二:回收旧码造假
因为不可能每个电码都被消费者查询作废,事实上查询有一个概率,大多数电码不会被查询。那么市面上存留的这些未经查询作废的真电码,给造假者抄码、回收旧标签刮取密码造假,留下了空间。更严重的后果是,一旦抄码、回收旧码复制造假,系统无法有效鉴别真假,只能把第一个前来查询的判断为真,把其余的判断为假。
有人向记者举例说明:如果某假冒生产者欲生产某名牌酒,只需购进一定数量的真货,打开或用仪器探测出其中的查询数码,然后生产同等数量的假冒产品。将假货卖出,再将真货退回厂家。这是一个容易的造假模式,现有的电话数码信息防伪系统对此没有办法防范和打击,只能在查询中把该批假货全部判断为正品。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