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对外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作为我国第一次发布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其意义重大。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纲要》相关内容做了解读。他说,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十分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粮食消费需求继续刚性增长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粮食消费需求继续刚性增长,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保障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增大。该负责人说,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粮食危机,这警示我们对粮食安全不可掉以轻心。可见,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开拓非耕地资源增加食物供给
《规划纲要》提出,要立足粮食安全、确保食物安全,把粮食安全放在食物安全的大视野中来把握;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把国内粮食安全放在世界粮食供求的总格局中来考虑。该负责人举例说,可以合理利用水域和山地等非耕地资源,努力增加食物供给,减轻耕地资源的压力。此外,要在坚持依靠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需;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生物质燃料生产坚持走非粮道路,把握“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基本原则。
以自己的力量解决国人吃饭问题
记者掌握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的20左右。近年世界谷物年均贸易量约2.5亿吨,仅相当于我国消费量的65左右,尤其是我国重要的口粮品种大米,世界年贸易量不到3000万吨,不足国内消费量的20。
该负责人说,从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教训看,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自己的力量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世界粮食危机的发生,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十分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既不现实也存在着较大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目标有选择有重点
《规划纲要》提出,在保障粮食安全目标选择上,重点突出了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效率保障,确立了生产水平、供需平衡、储备水平、物流水平等四类16个指标。例如,关于粮食自给率,提出要稳定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关于粮食生产能力,按照基本自给的方针和今后粮食消费需求增长趋势,提出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长期稳定在15.5亿亩以上,单产水平2010年粮食单产达到650斤/亩,2020年达到700斤/亩;关于粮食储备水平,提出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关于粮食物流水平,提出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重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30和2020年的55。
该负责人说,上述目标是按照积极稳妥原则确定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而各目标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才能实现。
实现粮食安全要完成六方面任务
为实现粮食安全,《规划纲要》提出了“提高一个能力、利用两种资源、完善三大体系”等六个方面的任务。
该负责人解释说,“提高一个能力”,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利用两种资源”,一是合理利用好非耕地资源,促进非粮食物生产,重点是合理利用草地、山地等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和木本粮油产业,另一个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进出口调节,完善粮食进出口贸易体系。“完善三大体系”,一是完善粮食流通体系,重点是完善物流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三是完善粮食加工体系,重点是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当发展粮食深加工业。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还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组织编制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加工和消费等方面的10个重点专项规划,以使各项目标和任务具体、细化,政策措施更具可操作性。目前,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