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 消费动态
从凭票购物到网络“淘宝”
时间:2009-10-28 16:55:08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赵慧

提起“粮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是何物,但凭粮票、油票、布票去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却是年龄大一点的人不能忘怀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普通中国人经历了从供销社“凭票购物”到超市选购,再到网络“淘宝”的消费经历,而这60年里人们购物场所的变化也见证了百姓生活的变迁。

  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这样共同的记忆,吃饭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穿衣要有布票,这些票据成了“第二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这些票据其实比钱更有用,因为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家住海晏县三角城镇的张大爷告诉记者。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必需品进行统购统销,农牧民要想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需要凭票购买而且只能通过供销社,供销社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牛”单位。“当时就盼着能认识供销社的职员,这样就可以早些知道一些走俏的东西什么时候到货,就不用去排长队了。供销社职员、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在当时都是很吃香的职业。”张大爷说。家住门源县浩门镇的退休干部李万清说,就是到了1985年、1986年的时候,虽然一些生活必需品不那么紧张了,但是像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这些东西还是稀罕物。

  海晏县宣传部的干部吉龙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供销社的概念在他懂事的时候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他告诉记者,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大人说县城上有了“超市”,里面的东西可以随便挑,当时一直在琢磨“超市”到底是个什么样。

  “没过多久我们家搬迁到县城里,第一次去了超市’,但依现在来看也就是一家便利店的规模。到里面一看,果然和以前自己钟爱的商店不一样,商品种类不仅名目繁多,而且自己可以在里面自由地选择商品,真是感到方便。”吉龙告诉记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市也不再是唯一的购物主流场所。吉龙告诉记者,他周围同事在淘宝、当当、亚马逊等网站上购物的也越来越多。

  “我最近经常在网上‘淘’的东西就是化妆品和护肤品,这比在一些专柜上买会便宜很多。”在海晏一学校上班的银措老师说。 “现在网上购物是我们年轻人追捧的一件事,一些人从网上购家具、电器、服装、化妆品等,不仅实惠,而且特别方便。”在州政府某单位上班的刘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