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消费指南 -> 消费动态
政策激励技术突围 本土品牌笑傲“后平板时代”
时间:2009-12-28 10:38:08来源:中国乡村网作者:刘烨

平板市场正发生改变,本土品牌逐渐受到追捧。 本报记者 董芳忠/摄  “经过反复对比,我决定还是买康佳46英寸。本来我是准备买洋品牌的,觉得洋品牌质量可能会好点儿,但现在经过对比后,我发现国产高端平板电视不仅效果和洋品牌的差不多,价格也便宜好几千元。”在大中北京中塔店,刚刚购买了一台46英寸平板电视的苏先生和记者聊起时,滔滔不绝。的确,在平板电视刚刚发展的前几年,本土品牌以廉价劳动力成本赢得了初级市场,而高端市场始终为洋品牌所垄断。但最近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对中外平板电视的看法正在悄悄发生改变,尤其是在平板显示技术日臻成熟并已步入“后平板时代”的今天,相比而言,本土品牌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后平板时代”已经到来,平板电视领域正在展开一场速度、成本的博弈。在高速变革的电子信息产业,只有技术才是实现竞争差异化的真正武器。  厚积薄发 迎来发展拐点  曾几何时,“有钱买外资、没钱买国产”一度反映了我国消费者购买平板电视的普遍心理需求。然而伴随近年来本土品牌的厚积薄发,在技术创新上不懈努力,特别是自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彩电业低谷期以来,我国连续推出家电下乡、节能产品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成为推动本土彩电品牌发展的强心剂。与此相反,洋品牌却逐步放缓了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虽然也加大了降价促销力度,欲挽救日益萎缩的市场份额,但一味的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  据记者了解,洋品牌近两年在平板电视领域鲜有新技术、新产品推出,而主要是以价格跳水来争夺市场。因为新品推出周期长,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更新不及本土品牌,所以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效果。而与此同时,本土彩电企业却迎来了发展的拐点,凭技术创新优势和扎实的渠道网络,开始全面领先洋品牌。  综观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互联网电视、LED电视已成为彩电功能升级换代的主要方向。本土品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化家庭的落实和推进,互联网电视正作为数字化家庭的核心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现阶段,国内主要彩电企业海信、TCL、创维等纷纷投入到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热潮中,并凭借各具特色的网络功能实现着差异化的消费服务,期望通过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转移,为整体利润日趋稀薄的彩电业注入新的活力元素。而在这一领域,洋品牌至今鲜有作为,只有三星、夏普、东芝等少数品牌有所投入。  本土品牌已然占据了平板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借助在液晶模组等上游领域的拓展,缩小了与洋品牌的技术差距。可以预见,在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能规模扩大、竞争强度加剧的背景下,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弥补短板 夺得话语权  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平板电视市场容量将突破1800万台,2010年的增速有望超过40%。而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洋品牌势必将中国彩电市场作为最为倚重的发展核心。据记者观察,目前洋品牌一改往昔高端布局战略,在技术缺位的情况下,采取高、中、低端产品全线布局、回归价格战的初级竞争手段争取市场份额,与本土品牌的技术创新战略迥然不同。  洋品牌曾经取得市场份额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上游液晶面板的控制力。然而随着创维、康佳等完成了在液晶模组、LED背光模组等上游领域的布局,TCL参与到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项目建设,本土彩电企业的传统短板已经得到弥补。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平板电视市场销售额比重,本土品牌与洋品牌之比为6:4,且前者销售份额仍在逐步上升。在新一轮的角逐中,洋品牌凸显了其在性价比与品牌溢价上的双重缺失。  立足长远 还需政策支持  初尝胜利果实的本土彩电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0年前,我国政府实施彩电国产化重大工程,通过直接出资或发放银行贷款的形式投入150亿美元,打造出一个完整涵盖上下游的CRT产业链,奠定了彩电工业的根基。在目前平板彩电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同样亟需政府的支持。据介绍,建立一条第八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起码需要近200亿元的资金支持,这对于本土彩电企业微薄的年利润来讲,实在是望尘莫及,因此,政府的产业、资金支持成为确保本土彩电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强后盾。  陆刃波认为,我国彩电业正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平板彩电产业创新战略亟须完善的政府、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资源体系,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政府资源的输入,产业难以获得根本性的进步,因此现在必须创造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互动机制。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