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话题
走向辉煌安徽见证:唱响民族团结歌
时间:2009-10-29 10:29:4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马帅

阅读提示

解放初期,我省有12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3.63万人,没有民族乡、民族村。目前,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共有9个民族乡、136个民族村、39个民族社区、116所民族中小学。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团结奋斗,谱写出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法规作保障

“这里的上丰乡是一个有着11个少数民族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的革命老区。”歙县县委有关领导介绍说,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上,大家互谅互让、相互尊重。目前,有4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被安排到了县、乡的非公企业就业。

1982年,定远县二龙回族乡是我省成立的第一个民族乡,发展到今天,全省已有9个民族乡、136个民族村、39个民族社区、116所民族中小学。

长期以来,我省民族团结工作步伐从未停歇:建立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建立基层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三级责任制;为民族工作部门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经费;省委、省政府出台重要文件,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规划,推动民族工作深入开展。

“现在17个市民族工作部门均为正处级建制,作为政府组成部门,105个县(市、区)政府,按相关要求,设立民族宗教局,单独挂牌,列入政府序列。”省民委有关领导介绍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在许多方面作出突破性规定,使我省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更为优惠。

今年淮北市派基层领导干部参加国家民委、省民委政策、法律法规宣教工作培训班,培养出一支具有相应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民族工作队伍,他们穿梭在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单位,使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各地民族团结活动的串串足迹,印证了我省对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刻认识。全省各级民委都建立了兼职委员单位制度,将民族工作社会化稳步推进。目前,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实行了民委委员制,各乡(镇、街道)配备了民族宗教事务助理员、行政村(社区)基本上配备了民族宗教信息员,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民族工作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营造环境促发展

“全省9个民族乡地区去年生产总值15.4亿元,比2004年增加5.3亿元,年均增长11.1%。”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些成绩得益于我省多年来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我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俱全,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全省现有少数民族人口45万余人,其中回族人口较多,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在全国居第9位。

在136个民族村中,沿淮行蓄洪区和皖南山区整体实力不强的35个民族村,已被纳入全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规划,以帮助贫困民族村逐步脱贫,去年,136个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35元,比1998年增加2116元,年均增长8%,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136个民族村全面完成道路“村村通工程”,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有90个民族村吃上安全卫生饮用水,占66.2%,其余已全部列入我省2007年至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正在分批实施。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每年投入约500多万元,省发改委、省教育厅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民族乡中学危房改造。合肥市从1999年起,从市财政中切块30万元作为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此后每年增加10万元。淮南市抓住加快民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从2000年到2004年,为民族乡村筹集发展资金610万元、民族教育经费179.9万元。

“2005年以来,省财政安排项目510个,向民族乡村下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贫资金和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5870万元。”省财政厅有关工作人员说。

五河县临北回族乡、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等都已建成优质粮生产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凤台县李冲回族乡,近年来,在全乡4个村新开辟成片果园近3000亩,栽植果苗4万多棵,形成了500多亩的淮磷无公害石榴基地、1500亩的李冲无公害桃子基地。肥东县牌坊回族乡四年来大力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6000多亩,蔬菜种植收入已成为该乡民族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大棚蔬菜基地被省农委命名为著名农产品生产基地。

另外,全省9个民族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等教育普及率达98%。9个民族乡均建有卫生院,民族乡村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

  培养干部增后劲

在临泉县团县委任职的一位少数民族干部告诉记者,县里很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参加了自学考试和中央、省委党校等学历教育。现在临泉县有近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其中有研究生学历、大学学历和大专学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强调各地必须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并对培养和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作出了规定,使这项工作走向法制化。

“2005年以来,省委组织部等部门,提出了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08年底,全省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公务员占同级公务员比例为1.13%,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12%,均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0.69%的比例。全省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4.5%,从专业结构看,熟悉经济、法律、管理的超过50%。

我省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目标和措施,省里每两年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情况进行一次督查。从省直部门选派少数民族处级干部到县(市、区)挂职锻炼,加大培养力度。

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党政干部有2376人,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1427人,少数民族干部占全省干部总数的比例大大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此外,各级人大、政协中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的比例均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2005年以来,已举办了5期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宗教工作专题培训班,去年还在京举办了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

在合肥市文联工作的一位少数民族干部告诉记者,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民族宗教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学会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使我们增强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今,全省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少数民族干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