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述评——化肥企业,高成本下的生存之道
作者:村夫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国经济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但是宏观经济运行成本也高得惊人,大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以上。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通货膨胀周期,成本推动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低价工业化模式形成挑战。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我国经济已经提前进入了高成本时代。
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化肥行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短缺,政策环境不利和管理成本攀升等诸多困境。可以说我国企业的高成本发展阶段已经来临,将给我国的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中国化肥行业将如何安度高成本的危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成本时代所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的输入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工业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前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忽视环境保护,致使我国的物质环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遭到严重破坏,资源短缺,对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很大的制约,同时也提高了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
1、能源的短缺紧张和价格的飞升。
我国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储量从绝对值上还算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目前能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量每年增长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
2004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竟占到世界的12%。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国产石油和天然气仍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优质能源的需求,且供需缺口还将逐步加大。例如,氮肥的生产主要是依赖煤炭和天然气,但是由于近年来上述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氮肥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氮肥产品的上涨同时又促使下游的复合肥行业成本上涨,化肥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2、主要原材料品种价格飞涨,资源瓶颈作用日益突出,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原材料紧张和涨价几乎是近几年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这一点化肥企业体会尤其深刻。中国的化肥行业在最近十年经历了一轮超速的发展,行业规模的过快增长使得对资源类产品的需求大幅增长。这必然会引发原材料紧张和价格上涨;原材料紧张和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由此引发的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也是必然的。但我们应当反思的是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是否适当?
化肥是能源转化类产品,也是资源类产品。生产氮肥的资源如煤炭和天然气、生产磷肥所依赖的磷矿石、硫磺,以及生产复合肥需要的钾资源等基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是丰而不富,已经探明在技术经济上可供利用的磷矿基础储量只有40.54亿吨,只占我国磷矿资源总量的24%,其余大部分磷矿资源均难以开采和利用。磷矿储量中,可用于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品位大于30%的富矿工业储量只有11.08亿吨,而且,富矿资源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等四省的八大磷矿区;其他地区的矿石平均品位均比较低,其中绝大部分必须经选矿富集才能利用;另外,普遍存在的磷矿的乱采滥挖和高品位磷矿的大量出口,使得本已紧张的磷矿供应形势更趋严峻。
我国钾肥的自给水平只有30%,大约七成依赖进口;硫磺的进口依存度也高达50%以上,每年的进口量占到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进口成本的持续大幅攀升对行业的持续发展已构成巨大压力。上述资源瓶颈目前已成为制约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加速这种局面形成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浓度磷复肥以及氮肥产品的大量出口,2007年我国已成为磷肥的净出口国以及主要的氮肥出口国,我们应该为此高兴还是担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毕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非常低的国家。
3、资源环境成本开始上升。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瓶颈"日益明显,节能环保任重而道远。十七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五年要使单位GDP能耗减少20%,污染物排放减少10%,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将提高包括化肥企业在内的有关企业的生产成本。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