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话题
北京延庆3万农民靠生态立业
时间:2009-11-20 09:55:09来源:作者:小叶
早上八点钟,北京市延庆县沈家营镇八里店村47岁的妇女林建华准时来到自己的责任区内上班,她的主要职责是清理、维护这里的环境卫生。今年,延庆专门为农村中高龄务农人员量身定做10000个生态公益性就业岗位,林建华是第一批受益者。据悉,在延庆已有3万人像林建华一样直接或间接生态就业。
政府送岗位:生态就业2万人
今年,延庆县投资7200万元,开发出万余公益性生态管护岗位,安排困难群体就业,每人每月增收500元。采取公益性生态就业岗位与合作社直接对接的方式解决就业,这样既好管理,又能使农民灵活就业。2月份,沈家营镇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农民绿色合作社,该社主要从事花草种植、林木看护、村庄及道路清洁服务工作。合作社吸纳社员坚持一户一人,失地农户、独生子女户、特困户以及同等情况下妇女四优先原则,已经有1000多农民参加了岗位培训并上岗。“市政按照每4000至8000平方米一个人,林地按照每百亩左右一个人设置,全县共需要17000个岗位。今年我们先启动一万个公益性生态岗位。”延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韩贵海说。
截至5月1日,一万名农民已经上岗,村民上岗后,只要保证自己所负责区域的环境即可,不需要全天上岗,与干农活不冲突。
为解决更多的人就业,几年前延庆就围绕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开发新的就业岗位。2007年延庆县启动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走廊建设,这100公里长的四大生态走廊,就是一个大的生态就业基地。
春暖花开行走在妫河生态走廊上,可以看到穿着各色服装的工人,有的在浇水、有的在种树、有的在种花种草、还有的沿河道巡逻,他们各司其职,兢兢业业,这些人都是来自附近村庄的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到2008年底,由政府买单的生态管护、护水、护路、保洁等岗位使10000余农民成了月月领工资的上班族,加上政府今年新开发的10000个生态就业岗位,延庆由政府开发的生态就业岗位将达到20000个。
农民挖岗位:1400民俗户带动万人就业
延庆人民并没有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以生态为依托,自主创业,生态就业蔚然成风。“国家生态县”就是一块金色招牌,延庆成了城里人休闲的乐都,民俗旅游业异常火爆。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的大庄科乡香屯村推出生态餐,每年都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全村24户人家,足不出户,依靠民俗游和土特产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柳沟村开发的火盆锅豆腐宴享誉京城,村民闫松英从2004年搞民俗接待,她说:“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最多时一天要接待60桌。”闫松英每年都有30万元的收入,除了解决自家5个人的就业,还从邻村长期雇用了10多个村民,接待旺季雇用人数达到25人,她家一年给别人开工资就十几万元。不但闫松英富了,在68户民俗接待户的带动下,果品采摘、豆腐加工、交通运输、养殖……全村人都有活儿干了。去年全村消耗黄豆30万公斤,出售各类小杂粮5万公斤,带来直接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像闫松英这种大户一户至少能带动5户就业。目前,延庆全县共有民俗户1400余户,直接从业人员5000余人,带动相关就业上万人。去年全年民俗旅游实现收入8870万元,占到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5。
企业拓岗位:2000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延庆农业向高端方向发展,延庆的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吸纳了更多的“农业产业工人”,他们以每亩400-500元左右的价格转包自己的土地,并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上班,每月工资上千元。四海镇打造花卉一条沟,有近千农民季节性地到花棚打工,养花大王马春贵有基地200多亩,每年给农民开工资10多万元,常年解决30余人就业。为奥运会提供有机蔬菜的绿富隆蔬菜基地,每年解决周边500人就业。延庆今年将发展设施农业5000亩,将实现“百村万户一户一棚”的目标,将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生态就业的岗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生态已成为延庆的一张对外名片,一些生态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延庆。2008年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率先落户延庆,年生产1.5MW复合材料风机叶片300套。来自延庆镇的施志伟,一直在做给叶片上膜的工作。他说:“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一天两班倒,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来自延庆镇、康庄镇等300余农民在这里就业。公司综合部经理陈智刚说,今年生产规模预计扩大到800套,能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吉利稀土、中能发、大唐电力公司风力发电、天威英利公司光伏热发电等纷纷落户延庆。引进企业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引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已有2000多人成为了产业工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