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中,9所高职院校入围终审决赛,不少院校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没有不会创新的学生 只有不会引导学生创新的学校
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的“挑战杯”竞赛不光是本科院校学生角逐的舞台,高职院校学生同样也有所作为。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虽然落下了帷幕,但留给高职院校师生太多的思考。
在本届决赛中,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学生选送的作品分获二、三等奖。虽然这样的成绩对一些名牌高校来说也许算不上突出,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却是历史性的突破。从本届竞赛中可以看出,以就业和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会给传统的职业教育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培养技工不叫高等教育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选送的作品《自控温热气流加热式混凝土路面沥青灌缝机》经专家终审复评,在此次大赛中,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详细地了解了这项作品后,评价道:“高职高专大学生能制作这么高水平的作品,不简单。高职高专学生参与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本届“挑战杯”竞赛上,入围决赛的400多所高校中,高职院校只有9所。这一方面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的显着差异,一方面也折射出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忽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家高职院校之所以能获奖,并非偶然,而是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
“太注重培养技能,让学生学会一项技能就能上岗,那和短期培训班有什么区别?”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周频认为,现在高职教育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学习太功利化,学生被教育者严重的“格式化”,缺乏创新思维和活力,个性被抹杀,缺少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火花。学生也只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人文素养提高,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是许多学生“技能型”人才没有形成,做人的基本的东西也没形成,什么型的人才都不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