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农夫山泉之后,统一企业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的最终复检结果称:相关统一蜜桃多饮料“无毒”。
然而,这依然是企业单方面公布的检测结果,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权威部门一直保持沉默。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这起工商机关的例行检查引发了震动中国饮料行业及食品行业的事件:农夫山泉、统一两企业三种饮料被指“总砷超标”,被媒体称为“砒霜门”。
地方工商部门、相关企业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说法,公众一直在等待最权威的检测信息,但至今还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回应,消费者对此感到无所适从,一名网友说,“真真假假,谁可知?”
此次事件给农夫山泉、统一带来巨大打击。在一些地方的市场上,农夫山泉的相关饮料已被要求下架。
但更值得重视的是,消费者不仅对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而且对有关部门行政执法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人们在问:谁来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
“砒霜门”闹剧源于制度的贫困
农夫山泉身陷“砒霜门”事件后,媒体一直在追问:到底谁的声音才是权威的?这是一个毫无新意却十分重要的追问。
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和公共意识的提升,都伴随着重大悲剧性事件的发生。那么,如果“砒霜门”事件能够让中国整个企业界和政府监管部门都进一步认识到以下三点,也算是悲剧里孕育出了一枚非主观善果:没有规制的财富获取方式,必定要穿上原罪的血衣。没有掣肘的权力,绝不可能是好的权力。接受广泛监督的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才可能是权威的信息。
检验结果是无毒的,然而,公众的心情却是悲凉的。因此,“砒霜门”事件告诉我们,最缺乏的不是权力,也不是钱,而问题恰好是在于制度供给的贫困。它带给我们的心理冲击,远未随着最终检验结果的公布,而尘埃落定。
呼唤第三方及时介入
可以说,“砒霜门”事件是继“三鹿”事件之后又一让人揪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早已心有余悸的消费者自然不敢大意。要让事情真相大白于消费者,并非双方口舌之辩就能解决问题。
换言之,澄清“砒霜门”事件,仅靠海口工商部门及生产企业之间的努力难以辨明事情的真伪,必须有权威的第三方及时介入。但从事情的发展看,更权威的第三方似乎还在睡梦未醒。10月中旬,海口市工商局就开始对产品进行专项抽查,11月24日即向消费者发布消费警示。生产企业也分别于11月26日和11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检测结果表示质疑。一个星期过去了,却不见更权威的第三方闻风而动,相关产品仍在销售中,这说明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存在着漏洞。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无论“砒霜门”事件谁对谁错,更权威的职能部门不能“坐山观虎斗”,而是应及时介入,积极地站出来主持“公道”,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对地方监管部门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是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因而,围绕“砒霜门”事件,口水之争于事无益,消费者希望听到的是更权威、更准确的官方声音。
热点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