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话题
生产成本压力增大 牛奶市场竞吹涨价风
时间:2010-01-06 09:06:23来源:作者:小叶

  2010年第一天,本土乳企“雪兰”宣布上调旗下12款液态奶产品,涨幅平均约为10%,纯牛奶包月卡从31.5元提至36元。昨日,记者采访了本土多个品牌负责人,据了解其他品牌也将于近日上调产品价格。
  此次价格上涨,本土奶企与“光明”等乳企几乎同步,在西部乳液网上,光明宣布部分奶制品将于近期调价,调价产品涉及纯牛奶、酸奶、常温奶等多个品类,价格平均涨幅在1.8%~3%之间。而早在半个月之前,雀巢也表示从1日起正式调整产品价格,一时间涨价风波再起。
  采访中,各品牌相关负责人都给出同样一种解释“成本压力”。专家预测,2010年包括本土品牌在内的各大乳品企业都有可能调高销售价格以保证利润空间。
  原料奶连月上涨“成本提高是重要原因。”光明乳业公关部人士向记者介绍。国内各品牌均坦言近5个月来原料奶价格飙涨,一旦企业扛不住成本压力,将会在近期宣布提价。尽管云南省奶源市场竞争不如北方市场来得猛烈,但本土品牌也大呼“吃不消”,“除了原料奶价格上涨,就连煤炭、水电、物流等费用也在飞涨,目前生产液态奶几乎等于亏本。”昆明前进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个月原料奶每公斤收购价为2.6元,11月是2.4元,2008年这个时候质量最好的原料奶每公斤也不超过2元。随着冬季的到来,产奶量自然降低,加之受去前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部分奶农养牛积极性受到重挫,奶牛存栏数特别产奶牛数量下降,饲料成本也有所上涨。同时随着消费市场的渐渐恢复等因素,导致原料奶价格上涨。云南市场原料奶收购价格也有所提升。”昆明雪兰牛奶有限责任公司媒体负责人元旦前接受采访说。昆明前进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去年7月原料奶收购价格开始回升以来,直至12月价格仍没有回落迹象,反而越涨越高。
  云南奶业协会会长毛华明透露,目前中国奶业正处于快速复苏中,企业对原奶的需求非常巨大。加上冬日消费旺季来临,奶源紧缺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价格势必会水涨船高。
  中国乳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前年12月开始,原料奶收购价从3元/公斤一路下跌至1.7元/公斤,去年6月开始反弹,目前已经达到3.2元/公斤。
  本土品牌紧跟涨风记者从雀巢公司大中华区了解到,1月1日起,部分雀巢奶品将进行价格小幅调整。其中,雀巢高钙高铁400克袋装产品的零售价格从原来的30.60~35.50元增至33.70~39.10元;185克的雀巢鹰唛炼奶每支调高0.3~0.5元,从7.35~8.80元增至7.70~9.30元,涨幅在5%~10%左右,但此次调价不包括婴儿配方奶粉。
  “我们会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应对策略。前提是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会随便跟风。”这是雪兰媒体负责人在2009年12月3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应。可就在同一天,雪兰已悄无声息的将旗下多款产品上调了零售价。“本土各品牌都不敢放声提价,不过大家压力都很大。我们也有可能在近期调价,只是目前幅度和时间未定。”前进负责人说。随后记者又联系了惠氏等几家国际品牌负责人,“可以肯定的说,近期惠氏不会上调旗下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压力增大“去年11月煤炭运进蝶泉公司每吨价格在500元左右,这个月就要700~800元。水电、物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雪兰媒体负责人表示。日前,光明的新闻发言人龚妍奇也对外称,今年以来,包括原料奶、运输、能耗等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成本都有大幅增长,仅物流一项就增长了1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以来包括汽油、水电、原奶、包材等整个产业链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扬,上扬幅度超过10%。去年4、5月份,柴油价格还在5.3~5.4元间/升,现在高达6.8元/升,涨幅超20%,以每月企业用15万升柴油来算,一个月光运输成本就上涨了超过20万元。另一笔账是电力的成本。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全国销售电价每度平均提高2.8分钱,“电价上调,企业每月多付1万多元电费,一年下来成本增加将近20万元。”
  某位本土企业负责人表示,涨价是一种必然,只是现在大家对价格很小心谨慎,不敢轻易言涨。此负责人还表示,奶粉价也从5、6月的2万多元/吨,上涨至目前的3.4万元/吨。
  针对以上这些因素,毛华明表示:“本土企业其实已经到了盈亏平衡点,如果云南省奶企也宣布提价也是理所应当。从原料奶来看,价格提高是有利于奶农生产积极性的,也不应该打压其价格。如果成本难以负荷是该适时调整价格。”
  ■ 反应原料奶缺口加大外地企业纷纷入滇“抢奶”
  上周,某大乳业品牌在重庆的一家下属企业从昆明拉走一车原料奶,尽管数量不大但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据了解,该公司有意来云南收购原料奶,此次为实验性采购。
  近期乳业市场迅速回暖,原料奶却一直供不应求,这就让一些大品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奶源。面对“强敌”虎视眈眈的觊觎,本土品牌均表示此种不做奶源基地建设只收购原料奶的做法会让市场混乱。同时也表示由于云南省绝大多数奶源都控制在各品牌手中,伊利等品牌就算提高收购价格也难有所斩获。
  外地品牌高价“抢食”
  业内人士介绍,国产奶粉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3%~13%之间。这相对于液态奶1%~2%的利润率肯定要高出一些。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保证市场上液态奶的供应,本土奶企纷纷压缩奶粉生产量,“没有充足的原料奶怎么生产奶粉呀。”昆明前进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说。而蝶泉也面临类似的困境,2009年原本是恢复东南亚奶粉市场的关键年,受制于原料奶资源紧缺,使得恢复过程受制。
  三聚氰胺事件后经过整整一年的挣扎,陷入低谷的乳品行业在去年年中迎来复苏的迹象。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奶粉市场基本100%恢复,液态奶也恢复了近八成。但面临元旦、春节的销售旺季,原奶之争成了乳业市场恢复的一大隐忧。
  本土奶企本就感到奶源紧缺,可近期伊利等奶企入滇收购原料奶也直接影响了本土企业的生产。原奶供应商有可能会转向和伊利等外来企业合作吗?对此,雪兰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他企业给出更高的价钱,肯定会有农户会将原料卖给他们。但由于云南本土品牌多年来都在努力建设奶源基地,对于奶源而言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外来品牌即使提高价格也难以短期改变这种格局,战线拉长后,对方不一定能坚持下来。”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