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潍坊第一批大学生怀着对未来的梦想踏入农村,开始了他们的村官之路。从那一刻起,他们就面临太多未知的领域,在工作中,要面临复杂曲折的邻里琐事。当年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如今,有的因为工作出色成了学习的典型,有的则因为不堪工作压力而离开。
如今,因为张广秀,大学生村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群体。在农村这个特殊的战场,大学生村官们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那些希望完成梦想的村官,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摇篮还是跳板?
村官张杰(化名)的第一份工作是拆迁。他所在的社区要修一条路,需要穿过村民的玉米地。当时正值8月,玉米刚鼓粒,收获还早,为了赶进度,社区把推土机开到了玉米地。为了防止农民以极端方式阻拦,张杰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外围看守。张杰高度紧张地守了半个月。
“晚上躺在宿舍床上怀疑自己,这是在干嘛?我一个艺术专业的本科生来干拆迁。”张杰笑笑说。半个月后他被派了另一个活儿,查20个村的计划生育,张杰硬着头皮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很多人笑他,“这么点孩儿,干点什么不行,干这个?”
“每一天,放弃的念头都在脑海里盘旋数十遍。但想到离开后,面对的生活依旧未知,就先干着再说吧。”对就业压力的恐惧阻碍了离开的脚步,谈不上“坚持”,张杰和小终们还是留了下来。
2009年冬天,张杰曾经按市里要求做过一份调查,结果65%以上的村官是为了优惠政策,真正想在农村成就事业的只有8%,“而据我了解,百分之八十的村官都跟我一样,在街办上或社区里,做着文职工作,一边上班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张杰说。
“大学生村官仅仅是其进入其他行业的跳板而已,这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名大学生村官曾毫无顾忌地告诉周围的人,“我就有自己的打算,我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打算。”“扎根农村,是不是就代表要被捆绑在农村,这是值得商榷的。”他说,“首先,这里应该是我的一个摇篮,其次,这里才是我的一个跳板。”
曾经有部门做过一项调查,由于大学生村官职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今后的出路。三年任期满后,500个受调查者中,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的占39.1%,另行择业占17.4%,继续深造考研的占16.3%,其余的则表示不确定。
身份尴尬的候鸟
“说官非官,说农非农,这就是我们。”一名大学生村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种非官非农,不清晰的身份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尴尬。
记者了解到,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实际上大学生村官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
当前对大学生村官的正式定义一般为“助理”角色,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这种身份都是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份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被边缘化。
“我们就是候鸟……”在采访中,不少村官曾经这样抱怨。
有专家认为,如今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上存在弊端,直接导致了“候鸟式”大学生村官的出现。
由于大学生村官实施聘任制,工资待遇不能很好地吸引大学生村官留下。还有,由于专业的不对口会造成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会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失去信心,这也并不是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的初衷。
在采访中,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长远发展。
“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成立督查小组监管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细化考核标准,严格考核纪律,综合考核与工资激励机制相结合,加强监管,能促进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一名大学生村官则认为,如果大学生村官工资实施绩效工资,工资的发放包括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在不影响大局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开展综合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制度。
“没有编制”,始终像扎在大学生村官心口的一根隐刺,想起来,就疼一下,受不了了,就离开。
有网站曾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网络投票,在对大学生村官所扮演角色的讨论中,有10000多人进行了投票,认为自己是“临时工”高居榜首,认为自己是“潜在失业群”人数排第二,而认为自己是“创业者”的仅占二十分之一。
在大学生村官出路的投票中,竞选公务员的票数遥遥领先,几乎等于其它几种出路的票数总和。不是农民,因为没有土
地;不是工人,因为不享受工人待遇;不是政府工作人员,因为没有编制。许多的大学生村官都很困惑,在记者的采访中,对自己的未来,他们大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考公务员几乎是所有村官都选择的一条道路,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
想留下就得有韧性
去年8月,突然得到消息,大学生村官们的加分政策被取消。“我们差点绝望!”张杰回忆,在“村官QQ群”里,大学生村官们群情激愤,被欺骗的感觉让他们在群里大喊放弃。可是讨论结束,该工作还是去工作,没有人真的“罢工”。
“这恐怕也是我们被欢迎的原因,”张杰有些自嘲地笑笑。吵嚷了半个多月,新政策出来,国家公务员考试里给村官们预留了108个职位。虽然感觉不如加分来的实在,张杰们却还是安静下来,毕竟,“我们没有真的被放弃”。
许多村官的“韧性”同样超乎想象。他们坚持下来,在农村奉献着青春和汗水。当然也有坚持不下来的,寻找各种途径离开。
2009年,大学生村官胡旭宁建了个“潍坊市大学生QQ群”,限额100人,很快就满了。胡旭宁在群公告中申明,凡是考出、脱离村官队伍者,自动退群。
“结果几乎每个月,都会有退出的,然后又有新人加进来。”胡旭宁说。据统计,仅昌邑一市,三年来离开的村官就有近80人,占总招考人数的40%。
“我能理解他们。”胡旭宁笑笑。离开并不全是怕辛苦,在胡旭宁看来,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坚强而团结的群体。之所以离开,是因为“看不清未来”。
就连他自己,想到未来心里也没底。按规定,大学生村官与村里签订二到三年合同,这几年里,享受与所在乡镇街道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同等工资待遇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待遇。“那么,三年以后呢?”
常常有村官在群里或激烈或无奈地讨论,“我们是被聘用的,是临时工,不想用了,就扫地出门。”
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留下。“我也在村里当着村支部书记助理,我愿意像张广秀那样,踏踏实实的把村官的工作做好”,昌邑市都昌街道刘辛村的大学生村官夏海涛这样看待自己目前的工作。作者:庄文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