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港“金牌农民工”皮进军:“老码头”有了新标签)
10月15日讯 26年前,他从临沂革命老区走进青岛港成为一名普通码头装卸工,如今,他已成为青岛港继许振超之后闻名全国的 “金牌农民工”,他就是青岛港(集团)大港分公司装卸二队副队长皮进军。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始终奋战在码头一线,不喜欢别人叫他“金牌农民工”,反而更喜欢自己身上“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标签。
农名工子弟,当选两届全国党代表
皮进军1972年11月出生在革命老区沂南,1991年通过对口扶贫来到青岛港,成为了一名码头装卸工。2006年6月入党的皮进军,现任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装卸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2012年,他首次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代表码头产业工人光荣出席了盛会,并在2016年作为全省唯一的基层代表,受邀参加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在这期间,皮进军先后被授予“2013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一系列重磅荣誉。
今年,他皮进军又再次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能“连选连任”党最高层次的盛会,获得如此多的“国”字号荣誉,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工,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他却在青岛港圆了梦。
“两届党代表,不仅意味着至高的荣耀,更代表着光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皮进军深刻地感受到,以前要干好活就得靠出大力、流大汗,现在干活靠的是“两个脑子”,一个是“人脑”,要多用脑、勤动脑,把用脑和用力相结合,多出新点子、新办法。另一个是“电脑”,现在是智慧港口的时代,特别是青岛港今年建成了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到处都是线上办公、智能库场,要跟上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手段。
钻进40多度粮食罐,一干就是四个小时
近几年来,随着铜精矿等稀有矿石进出口的增加,铜精矿已经成为大港公司主要的作业货种,一年的做包量达到了200多万吨。
以前的铜精矿做包箱从进料到卸料是整体结构,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卸料口为喇叭口形状,越往下横截面积越小,因为这种货物本身粘性较大、比重也很大,造成了下料困难,甚至堵塞下料口。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还大大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同时长时间的大锤敲击,让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绝不能再让职工抡着大锤干活。”皮进军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查阅资料,与技术人员研讨,进行几次模拟实验,期间也遭遇失败。最终,通过反复的试验找到了最合适现场作业的下料方式,满足了现场需求。改进后的铜矿箱单箱作业量由原先的不足300吨增长到1000吨以上,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强度,并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皮进军挑头成立了“进军青年突击队”,专挑难干的活啃。今年6月份,粮食船集中到港,他第一个进入罐内,职工每半小时轮换一次,而皮进军一干就是4个小时,罐内的温度高达40多度,他咬牙坚持,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10个小时的艰苦奋战,他们提前1小时完成清罐任务,保证了船舶顺利接卸,粮食按时进料。
打造“一专多能”,贴上“新时期”标签
过去一提起港口装卸工的工作大家第一反应是“脏苦累险”,装卸工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搬搬抬抬”、“装装卸卸”,凭的就是力气。在转型新时期,皮进军说,随着港口生产模式的集中集约,对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一线工人不仅能干装卸,还能干理货员、干调度、干司机,不仅负责生产还要负责安全和揽货,能力进一步发掘,要“一专多能”。
皮进军认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首先在于这个“新”字上,就得随着国家、企业的变化而变,要是不变,也要被社会和企业所淘汰。“现在社会上都习惯给人们打标签,我就很喜欢自己身上 “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标签,我觉得要配得上这个标签,就要做到“转型创新求万变,坚守本色保不变”。”皮进军说。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