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三农新闻
农民建江西省首家匾额博物馆 四处举债也要收集匾额
时间:2017-10-17 00:48:02来源:三农网作者:

  10月16日讯 以匾研史,可当佐证;以匾学书,可行笔髓。

  匾额承载着中国古老文化,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品。


  在新余,有这样一位农民——十年苦心、八方奔走,他省吃俭用,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成为了四处举债也要收集匾额的“痴狂人”。

  今年10月1日,由他自办的江西首家匾额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馆。

  3000平方米博物馆藏300余块匾额

  10月1日,“新余匾额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当地市民及游客纷至沓来。据该馆馆长罗志鸿介绍,这是江西省首家以“牌匾”命名的民间博物馆,在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该馆先后接待参观者近千人,仅10月1日当天,有近300人前来参观博物馆。

  新余匾额博物馆有哪些独特魅力?10月12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走进博物馆,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块“树德堂”牌匾格外令人关注。

  据罗志鸿介绍,这块牌匾系明代权臣严嵩亲手所书,出自于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镇张氏祠堂。史料记载,严嵩(1480年~1567年)是今新余市分宜县人,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63岁拜相入阁。

  张氏祖先请严嵩题写“树德堂”牌匾,供奉于张氏祠堂正堂,激励后人要树立良好的品德流传千古。但由于严嵩后被列为奸臣,牌匾被视为烫手山芋流离失所差点被毁,几经周折才得以保存至今。

  而一块“乡会联魁”的牌匾上款写明:“太子太保让理文笔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加一级张廷玉为”,下款则明示为:“大清雍正甲辰,科进士杨凤然立。”

  罗志鸿介绍称,张廷玉(1672年~1755年)在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1724年前后,分宜人杨凤然先后在乡试、会试连续夺得第一名,张廷玉授予牌匾予以嘉奖,将其作为楷模昭示天下学子。

  而馆内一块“银钱夏布”的古牌匾,见证并昭示着一千多年以前,夏布便是世界纺织品里的活化石,与瓷器、茶叶并称江西三大特产,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重要货物,可以银钱进行等价交换。

  据介绍,夏布是一种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其原料来自苎麻,苎麻是天然纤维之王,主产于江西,而新余更是在今年8月28日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夏布技艺之乡·中国夏布绣传承与发展基地”称号。

  一块牌匾讲述一个故事、见证一段历史。

  整个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收藏牌匾300余块,包含功德声望匾、堂号匾、牌坊匾、字号匾、题字匾、祝寿婚庆匾、科举匾、褒奖匾、官署门第匾、医德教泽匾等。

  十年苦心留住匾额文化

  而提起这些牌匾的来历,罗志鸿五味杂陈。

  初见罗志鸿,矮小的身段、剪着板寸头、黝黑的皮肤,腼腆的外表,很难把他与匾额“收藏家”划上等号。

  而熟悉他的渝水区珠珊镇党委委员郭祥发介绍称,罗志鸿今年42岁,是珠珊镇洋津竹头村人,初中文化。1993年3月,罗志鸿的父亲不幸落水身亡,罗志鸿于是挑起了家中的重担。他一边负责家里的农活,一边跟着别人在新钢、电厂打零工,一边跟随民间雕刻家罗超雄学习雕刻(塑)技艺。在和师傅外出雕塑期间,罗志鸿开始接触到古董行业,一买一卖从中赚点“外快”补贴家用。

  2007年的一天,罗志鸿像往常一样,来到渝水区沙土乡一个即将拆迁的村庄淘宝,并收藏了第一块牌匾——“翰苑储萃”,这块牌匾让罗志鸿至今爱不释手。牌匾的右边写道:“特授临江府新余县需学司训藩理學教谕事郭文擂 为”,左边为“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仲冬月.国学生张正弼 立。”简而言之,这是郭文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赐予国学生的张正弼的褒奖牌匾,这对于研究新余历史有着不菲的价值。

  此后,罗志鸿开始对古牌匾兴趣浓厚,但牌匾的保护现状却令他着急——他在渝水区某地看到一农户将一块新余状元周三异的“状元及第”牌匾用作猪栏门;2011年,他看到一户人家将严嵩题写的墓志铭架做小桥;2011年,一块新余名人张春发题的牌匾被用作桌子等。更让他难过的是,很多牌匾被来自安徽、浙江一带的商人买走。

  “每个牌匾有它的由来,属于新余的历史、文化应该留在本土。”2007年至2017年间,罗志鸿开始收集牌匾,并与其他商人开启了“争夺战”。

  十年苦心、八方奔走,罗志鸿省吃俭用,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成为四处举债也要购买匾额的“痴狂人”。“曾经也有人想高价买我的藏品,尤其是我的那些古牌匾、墓志铭,都被我婉拒了。”罗志鸿说,期间还有同行指责他:“只收不卖,不按行规办事,你到底想干吗?”

  举债近70万元自办匾额博物馆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摆放的匾额数量越来越多,品种各式各样,加之新余匾额文化源远流长、数量较多,慢慢地匾额越收越多,越收越舍不得出售,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办一家个人匾额博物馆!

  为了让每件藏品展现“最美的姿态”,从2015年起,罗志鸿四处张贴寻租告示,找寻博物馆场所。

  起初,罗志鸿看中了位于仙女湖区的抱石创业园,因园区用地紧张,只能让出五六百平方给他建博物馆。罗志鸿觉得面积太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再三考虑后还是放弃了。后来又看了新余学院、万商红、仰天岗大道上的分宜电厂、百乐村等多个地方,或因面积、价格和结构等问题均未谈拢。“这两年没事就出去找展厅,吃了好多苦。有时场地负责人不在,第二天还得去……有些地方我跑了几十次还是谈不下来,处处碰壁。但没办法,还得继续找。”罗志鸿诉说着背后的辛酸,“现在租的地方之前空了几年,老板想抬高价钱,跟他磨了半年才租给我。”

  地址确定后,资金问题又让罗志鸿犯了愁。罗志鸿向姐姐和弟弟共借了11万元才顺利签下了展厅的租赁合同。后来亲戚们得知他要开博物馆,都无偿来帮忙装修,他为了省些钱,能做的活都尽量自己做。“现在感觉压力很大,以前的店也卖了,钱都投到博物馆里了。到现在已经花了50多万元,算上房租还欠了近70万。”罗志鸿告诉记者说。

  一张张借款见证了他的痴心:“借罗金红(弟弟)6万元整、黄为民(姐夫)5万元整、李志敏(表弟)2万元整、刘菊华(朋友)2万元整……”

  对此,妻子廖永莲忍不住泼他冷水:“他呀!现在是借钱过日子。家里的房子一直没钱装修,天天骑的摩托车现在也坏了。作为家人一方面想支持他做自己的事,一方面又担心生活问题。”

  听了妻子的抱怨,罗志鸿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坦言自己确实愧对了家人。

  与其说罗志鸿在办馆,不如说他在诠释那份质朴的情怀。罗志鸿说,博物馆是对外免费开放,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新余文化历史,让中国的国粹得到传承。

  希望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搞收藏、办展馆,都是需要人力和物力作为支撑的,否则难以为续。采访中,罗志鸿告诉记者,匾额博物馆仅场地租金加所请人工,一年开销在20万以上。这对他来说,负担有点重。

  为此,罗志鸿萌生了一个想法:可否将这些牌匾置放到一栋古宅之中,让他们与古建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将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优秀传统文化和拓片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1300余年的科举之“路”。

  对此,新余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献忠也表示:“希望匾额博物馆能成为新余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也希望新余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伸出手来,和罗志鸿君一道,共同将匾额博物馆打造成新余本土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目前,罗志鸿已经在馆内设立文化讲坛,期盼爱好匾额、有一定历史、美术、文化功底的人加入博物馆,以便让集字、印、雕、色的大成的匾额文化重获艺术生命。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