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栽培,让原来不能种的葡萄变得更好种
中国葡萄的设施栽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70年代得到发展,到今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设施葡萄面积已达280余万亩,其中避雨栽培面积最大,达200余万亩;促早栽培面积达70万亩;延迟栽培面积达5万亩左右。
特别是在南方葡萄产区,如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设施栽培的比率达到80%,设施栽培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由于传统的露地栽培,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雨热同季的情况下病虫害滋生更为严重。
笔者了解到,传统的露地葡萄栽培模式,一年要用药15~18次,而简易的避雨栽培模式,可以减小到6~8次,大棚栽培需要药剂防治的次数更少,仅4~5次就足够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建葡萄园,多采用设施栽培,包括避雨栽培、促早栽培、延迟栽培、一年两收、休闲观光高效栽培等多种模式的设施栽培,其中最先进的是温控大棚,最为普遍的是采用简易的避雨栽模式,设施栽培已经成为未来葡萄栽培的一个趋势。
水肥一体化技术,让增效更近一步
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通过滴管系统,将灌水与施肥集合起来,节水节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但是在葡萄种植中应用率不高,不足20%,特别是传统的3~5亩的种植户,一般都是家庭式作业管理,而这部分人群在我国葡萄种植户中,占了将近80%的比例,他们靠的就是以劳动挣利润,几乎很少采用水肥一体化这样的设施。
但很“在条件不是那么适宜的情况下,葡萄的精耕细作是我们中国做得最好的,包括避雨栽培、架势、枝蔓摆布等,搞的非常清楚。”在郑州果树所刘崇怀看来,近几十年中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做的最好的是精耕细作。
多经销商反映,在种植户中,冲施肥、水溶性肥等,在葡萄种植户中越来越受欢迎,也相应的有一些施肥枪等简易的施肥工具在种植户中大量应用。
当前对于新建的果园来说,设施栽培和水肥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上的果园,都会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省工省力。相应的水溶肥已经成为当前葡萄用肥上竞争最激烈的肥料品类。
大量元素水溶肥、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氨基酸类水溶肥、生物有机水溶肥等各品类分化越来越精细;企业竞争激烈,品牌明显。
以雅冉为主的外企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30%,以中化化肥、龙蟒集团、芭田、瑞丰生态等企业为主的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为70%;价格居高不下,国内10000~13000元/吨,国外品牌的要高上三分之一,大部分在15000~18000元/吨。
宽行稀植,让种植更简单省工
葡萄的种植由原来的高密度的种植如自由扇形、高密架等的栽培方式,向稀植栽培方式转变。人们认识到,减小栽培密度,不但有利于机械化管理,还能够促进果实着色和品质提高。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刘俊也强调要减少定植密度,他表示“将亩定植密度从1000株减少到几百株、几十株到几株,以实现稀植、优质、高效的目的”。
目前也有很多种植户为了追求早产和高产,普遍采用高密度定植技术,亩植600~800株,最高可达1000多株。比如云南种植密度多在600株/亩以上,某些单篱架种植高达1000株以上,近几年新种植户(浙江居多)最低也在400株以上;山东产区,厂家推广苗木时,也都在300棵以上,有的甚至在800棵;河北饶阳县有种植户,采用1.6m×0.6m,亩植695株。
郑州果树所刘崇怀表示,“现在仍然有种植户采用传统的高密度的种植,1.6m的行距,30~40cm的株距。刚种植一年,还没有结果葡萄就隔一行挖一行,不但增加了苗木的成本,还增加了用工成本。大部分人都抱着尽快拿到产量的想法去建园,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
高密度,加上大量的肥水供应,就可以实现一年定植,二年达产(1000kg),三年丰产(2000kg),连年高产,达到2500kg~4000kg的生产水平。
但是,据笔者了解,很多果园的行距在两米左右,后期人都很难进去,对后期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园内郁蔽,也不利于果实的品质。不但后期各种成本增加,也影响了葡萄的价格。
控产是提高品质的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平均亩产都得到了翻番的增长,但品质与国际上的差距却较大。
果农在生产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就云南产区来说,是国内鲜食葡萄平均亩产量最高的产区,达到1500~2000kg,最高亩产达到5000kg,酿酒葡萄的平均产量也在500~800kg。
如宾川的红地球,亩产量在3000kg以上;河南宁陵,老种植产区,据说亩产普遍在2000kg左右。
在葡萄圈,“要保证品质,最好将产量控制在1500kg左右”似乎已经成为共识,虽然这是一个经验值,具体还与品种及土壤肥力等有关。但越来越多的种植户逐渐明白,要提高品质,就要控制产量。
河南一个种植户,自己种植10亩葡萄,平均亩产2000kg,靠批发商来收,夏黑3块钱一斤。他说,“产量低了,确实上色快、果实甜。但是产量低了,真的赚不到什么钱”。
在大多数种植户的观念里,没有产量就没有效益。他们认为一斤果2块钱,生产2500kg果,一亩地卖到1万块钱就可以了。
如果把产量降下来,他们没有信心去卖到更高的价格,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定价。
而另一位河南新乡种植户,80亩葡萄园,依托郑州果树所的技术指导,将产量控制在1500kg以内,以夏黑5.5元/斤,巨玫瑰9元/斤,被百果园收购,高于市场价格的30%~50%的价格。
吴小平葡萄除了其采用独特的土壤环境之外,更注重葡萄的控产,控制在600kg左右,夏黑卖到30元/斤,还供不应求。
高品质的果子市场欠缺,低品质果实烂大街。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两极分化会越来越明显,种植户需要去转变思路和理念,逐步将产量降下来,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和效益。
环节机械化,应对人工成本的上涨
葡萄是一种精耕细作的作物,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葡萄园的种植效益逐渐减小。据统计,人工成本接近种植户总投入成本的50%,有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了70%。
但是,在葡萄栽培中,用人工最多的是在枝梢修剪、后期的果穗管理以及采摘上,需要的人工最大。
据了解,在河南修一个葡萄穗的市场价格在3毛钱/穗左右,而浙江要2元/穗;在采摘季节,新疆采摘劳动力成本每天160元,浙江130元,云南也涨到了100元以上,但仍雇不到人。
而在这批劳动力中,以妇女,中老年人群为主,做工效率较低,而在集中用工期甚至出现抬价的情况。
因此,对于一些大的葡萄园来说,水肥一体化是必备,栽培架势也多采用简化的栽培模式,大行距,以便打药等机械容易操作,果园铺设地膜或选择果园生草。
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让种植户坐在办公室就完成了浇水与施肥,一个手机就可以随时掌控大棚内的光、温、水、肥以及葡萄的生产状况。即适应更多的机械化简化栽培模式,去人工化,是当前在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的主要选择。
总的来说,葡萄种植,特别是鲜食葡萄,市场对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种植户的生产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在人工成本上涨,又需要精耕细作的情况下,在品种上,更适宜简易化管理的品种将更受欢迎;而在栽培模式上,设施栽培,宽行稀植是趋势;在机械方面,施肥、打药、割草、简单的修剪等机械将逐渐得到普及。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