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
宜都市农业局 李 平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三年,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市农业局将围绕两个率先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部门服务功能增强为目标,以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提高,农村人平纯收入有新增长,农业部门整体服务功能得到新加强。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柑桔、茶叶和水产板块基地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三园”建设。到2010年底,全市柑桔面积达到33万亩,茶叶10万亩,桑园9000亩,水产业放养面积达到5万亩。继续实施柑桔、茶叶低产园改造行动计划。力争用3-5年时间改造8万亩柑桔低产园和2万亩低产茶园。2010年办好1个柑桔低产园、1个茶叶低产园改造样板,完成全市低产园改造面积4万亩,其中,低产柑桔园3万亩,低产茶园1万亩。
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柑桔、茶叶、水产等精深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规范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加大服务工作力度,引导企业改制重组,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重点龙头企业。力争2010年宜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宜都市级38家,农产品加工值达到120亿元,农业综合商品率和农产品外向度分别达到80%和30%。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精心培育宜都蜜柑、宜红功夫茶、天然富锌茶、土老憨系列、松云白尖茶、天峡鲟鱼、清江鱼、丰岛罐头等一批精品名牌,确保有6-8个成为全省著名或名牌产品,力争宜都蜜柑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搞活农产品流通。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全面建成红花套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经纪人组织和农庄业主总数达到1000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营销能人的作用,积极推行“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农商超对接”新模式,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一批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国家级和省级柑桔、茶叶、水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监督管理。2010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46万亩,认证“三品”累计达到30个以上。
二是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全面完成我市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计划,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集中力量推行蔬菜市场准入,将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及市内各大超市,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逐步建立我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三是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业生产投入品经营进销台帐和农业生产者使用台帐制度,指导农民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灌溉用水,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运送、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继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建设,确保农民买到“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四是抓好植物保护工作。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工作方针,突出经济作物病虫监测重点,确保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继续抓好柑桔大实蝇防治,确保危害面积逐年下降;同时加强对柑桔小实蝇及其它检疫性病虫的监测监控。
三、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应用轻简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种、养、加工水平。广泛开展试验示范。继续狠抓村、组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创建培育。分产业规范、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户3000户。力争做到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有一批致富带头人,每个特色产业有一批技术能人。新办“无盘抛秧”、“测土配肥”、“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病虫综防”等各类示范样板6万亩以上。加强省果树苗木繁育场和市果茶示范场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示范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机械化生产能力。以“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特色产业机械化”为抓手,以提高农机装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机装备科技水平和农机作业综合效益。2010年推广应用新机具1000台(套),完成机械耕整16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植保48万亩次;机械插秧1.5万亩;茶园机剪6.5万亩次;80%的柑桔实现打蜡初级加工,农机大户发展到110户,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9%,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800名,力争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8.2万千瓦。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抓好柑桔、茶叶等专业技术服务队、植保机防队和村级能源服务网点建设。巩固和完善市农广校培训阵地,进一步完善“农技110”投诉热线、“12316”咨询热线和农业远程教育系统。多形式、多渠道传递技术和政策信息,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水平和致富本领,解决科学技术掌握难、市场信息接受难等现实问题。全面加强乡镇农技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和绩效考核,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2010年新组建柑桔、茶叶技术服务队20支、植保机防队15支、村级能源服务网点30个。
四、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大局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严格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照章办事、规范发展。2010年新组建9支,规范20支。力争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
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加强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关注和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加快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及时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围绕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及财政奖补政策的广泛开展,努力构建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调动农民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
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认真落实《宜都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抓好试点示范和推广。鼓励、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深化解放社区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稳步推进红春社区、尾笔村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五、狠抓农业项目建设管理,加大对农业的多元化投入
重点抓好农产品质检站、退耕还林、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三氯杀螨醇替代和工艺改进示范、现代农业柑桔、水产板块、宜昌橙野生植物保护、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农机购置补贴、国家级名优鱼良种场等项目的实施。完成“一池三改”3000户;启动“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完成4000人的培训任务;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500万元;新增投入100万元,将现有四家名优鱼繁育场亲本进行更新换代,将湖北省宜都清江名优鱼良种场建设成为国家级良种场。全年力争向上争取到位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
六、加强农政执法工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加大农资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禁用农药、化学物质及制假售假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深入贯彻《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严格监控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调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化解民企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积极参与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让农民分享政策实惠。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