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华/图
N高永峰
海南万宁市万城镇镇党委书记林某长期泡在茶艺馆包厢,群众办事找不到他,被称为“包厢书记”。
林某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自己很少回办公室,常去茶艺馆包厢是为了谈工作。(4月1日《海南特区报》)“包厢书记”的存在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些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呆在办公室办公?对此,“包厢书记”用一组反问句回答记者的质问:我是坐办公室干活的吗?市委书记、省委书记都坐办公室的吗?将这组反问句“翻译”一下,大意为:身为书记工作那么忙,根本就没时间呆在办公室,在外面就是工作……结论是:书记不呆在办公室工作是正常的。
无独有偶,不少机关一些带“长”的办公室总见不到人,一打听答曰“领导工作去了”,久而久之,这也就成不成文的规则:不在办公室,那才像领导的样子。
这种潜规则很少被质疑,公职人员的管理规定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制度要求,更别说上升为考核内容了。这里既有官员工作弹性大的原因,也跟一些地方对官员的监督流于形式大有关系———连官员在哪办公都无从知晓,又如何监督?监督缺失的结果就是催生出“包厢书记”式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内心能装多少群众的冷暖令人怀疑。
以前听说西方有IT公司为了顺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固定办公为移动办公,人到哪办公设施就跟到哪。我想,“包厢书记”们不妨也如法炮制,配备移动办公坐椅,同时配备GPS定位系统,让办事群众随时知道官员去哪了。若此法推广,以后机关办公大楼甚至连官员办公室也可以免建了。如此一举两得,岂不美哉?当然,比“移动办公坐椅”更有效的办法是,将“包厢书记”们请出公务员队伍,以便让他们卸掉公职后“专职”转战于各类娱乐场所,这样更人性,也更合民心民意。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