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乐大蒜看特色产业发展
7月上旬,民乐县的优质紫皮大蒜还在肥沃的土壤中孕育着硕大的蒜头,种植着蒜苗的农田一派翠绿旺盛的景象。此时,当地的一名购销商贩已从青海乐都县收购运来了20吨新鲜大蒜,每公斤的收购价格为8元,远远超过了去年的收购价格,大蒜的收购运销已提前“起航”。
民乐县紫皮大蒜依靠冷凉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祁连山冰雪相融的水资源滋养,形成蒜头大、蒜瓣肥、蒜汁浓、蒜素高、耐严寒、杀菌效能强等品质,曾荣获农业部“首届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中华老字号”产品等称号,2006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雪域王”紫皮大蒜商标,去年又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令当地农民意想不到的是,大蒜价格“噌噌”地往上涨,带着泥土、茎秆的新鲜大蒜每公斤的地头收购价格上涨到了2.6元,到去年11月,大蒜每公斤的收购价格已上涨到了8元,可是此时绝大多数农民已没有大蒜可出售了。
在民乐县大蒜产业的产销链条中,农民是最基础的生产者又是最弱势的获利者。去年大蒜价格猛涨,农民并非是最大的赢家,其原因是80%的农民在新鲜大蒜刚出土收获就出售了。与往年相比,田间地头或农家庭院的初始收购价格与市场高位销售的价格相差悬殊,农民只是获得了初始最低收购价的效益。民乐县是全省重点大蒜生产基地,但产销信息的不对称,始终没有跳出“丰产跌价,欠产价涨”的怪圈。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判断往往是主观预测多于科学分析。吴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德祥回忆,2007年他家种植了2.2亩紫皮大蒜,没想到市场行情突变,每公斤大蒜的收购价格一度跌到了0.80元还没有人收购,只好以堆出售,只收入了1400元,可当年种植大蒜的生产成本是3000多元。
经销商贩也纷纷叫苦:“经销大蒜就像投资股市,行情好了有利可图,行情差了血本无归。”洪水镇刘山村农民赵普从事大蒜购销近20年了,据他介绍,去年是近年来产销行情最好的年景,运销商贩初始每公斤以2.6元的价格收购农民刚出土的新鲜大蒜后,还要清除泥土、茎秆,晾晒降低水分,加上储藏、包装等费用,每公斤再以8元的价格转销给外地商贩,每公斤只有2元左右的收益,处于正常经营水平。但新鲜大蒜成熟收获后,要通过5至6个批转环节才能流通到销售市场,每个环节都加价出手,到销售市场消费者购买时,每公斤的销售价格就上涨到了20元左右。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