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为探寻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路径、手段和方法,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体系和规律,推进“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探寻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效应提升的战略选择和目标模式,实现产业功能的融合,提升和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空间;探寻通过节会经济的载体和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发挥消费集群和目标引领作用,为节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以成都为背景,以郫县为主要样本,经过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最新推出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践下的郫县实践”报告。
9月11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邀请专家学者就此报告进行了研讨。专家指出,城乡统筹的出发点不是从农村索取资源,而是切实帮助农民筹集更多发展要素。统筹城乡发展要始终围绕“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这一核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空间上重点发展壮大县城经济,以县城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在产业上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农村工业聚集化为主体,以发展农村服务业为保障,以农村城镇化为载体,走新型农村工业聚集道路;在资源利用上依托当地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全力打造特色经济。通过着力提升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增强县城和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三农”发展的带动能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最终让农民群众不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最强推动者,而且成为最大受益者。
专家认为,郫县紧紧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总体目标,抓住结合区域实际这个“根”,科学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这个“魂”,通过把握“一个主题”,探索“两项改革”,推进“三项建设”,强化“四个支撑”,使郫县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步”,环境建设呈现出“新面貌”,改革发展形成了“新机制”,农民群众得到了“新发展”,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又具有郫县自身特色的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郫县发展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重要历史时期。郫县的实践具有鲜明的西部地域特色,对类似相仿地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大的启示作用。
专家希望,郫县乘势而为,统筹推进,在构建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安排等方面形成模式,提供经验,以放大改革效应和实践效应,努力成为科学发展的典范,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据了解,2003年以来,成都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一盘棋”和“全域成都”的理念和要求,制定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要目标,以打造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和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保障的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战略,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有效推动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强了城乡统筹发展动力和活力,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文明成果;统筹实施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加快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大基础工程”,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下的郫县紧紧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谋求城乡居民发展机会与公共福利均等化这个主题,按照“还权赋能”的本质要求和“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发展是目的”的改革取向,遵循农民“自主、自愿、自治”原则,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有钱办事”与“民主议事”相结合,全面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对应由政府提供服务和管理的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县级相关部门经费预算管理,由县公共财政直接供给,对应由村级自治组织负责提供服务和管理的项目,按照每村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标准,由市、县财政实行定额补助,同时以建立常态化村级民主管理机制为核心,以村级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为载体,探索形成了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形成议案、决议公示、组织实施和社会评价“六步工作法”;按照资源配置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郫县强化组织支撑,围绕建设“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到“有诺必践、有践必果”;强化规划支撑,坚持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相结合、反映民意与尊重科学相结合、贯彻上级要求与把握县域实际相结合,以“全域郫县”的规划理念,探索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建设城乡形态优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配套完善、体制机制顺畅、充满创新活力的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区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县;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企业总部经济为方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强化要素支撑,通过搭建有效对接市场的投资主体和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发展难题,通过最大限度以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土地、公共设施、历史文化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产,努力实现以经营土地为核心的城市经营收益最大化,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以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为方向,以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载体,引导和支持农民转移集聚,实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结合和“双赢”。
郫县在全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借助“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品牌优势,深度挖掘和利用“古蜀之源、川菜之魂、蜀绣之乡、生态之城、科教之区”的历史文化和川西田园、特色民居、优势产业、农家习俗、民间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区域特色资源,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单纯的农业观光旅游向体验、休闲、增收农业转变,从注重数量向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转变,从农业产业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农产品的简单促销向带动电子商务、会展和节会经济发展转变,从点线发展向板块发展的转变,使连片化、板块化、集群化发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了另一架带领郫县农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高速引擎。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