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工信部牵头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整合拉开大幕。
工信部要求力争到2015年,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
目前乳业还处于一个比较复杂和纠结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国外那种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所以,还需要一些政策适当地进行引导,在博弈中寻求规范化发展。不可否认,我国的乳粉企业长期存在产业集中度低、部分奶源产能过剩、高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者对国内品牌信心不足等问题,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的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方案也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目标正是为了治理上述顽疾。
国产品牌诚信透支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100余家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年产量约60万吨,但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从国内市场看,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近500个,但高端产品市场中国产品牌份额仅占20%到25%。
为保障兼并重组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工信部为首的九部委将提供“政策保障”。一是简化审批手续对兼并重组涉及的生产许可、工商登记、资产权属证明等变更手续,从简限时办理。
可以看到,这场由中国官方支持的乳业重组浪潮正在推进中。新的《方案》给予兼并重组企业诸多的扶植政策,包括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动保障等方面,尤其体现在税收方面。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认为对重组业务所取得的收益或者资产评估的增值,享受企业所得税递延纳税的待遇;涉及契税、土地增值税和印花税等现行的税收政策规定,予以减征或者征免。
据了解,满足三重条件的企业将在重组中特别受益:一有奶源保障,要求企业以生鲜乳为主要原料,且所用的奶源全部来自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基地;二企业生产工艺先进,严格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生产规范,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三企业资产质量良好,负债结构合理,盈利能力较强。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过发证提高行业门槛,在此基础上,工信部继续推动企业间的整合,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助于企业整合上游奶源资源,优化奶源地。兼并重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政府借助扶持手段,引导企业打造产业链体系,突破地域和所有制形式限制。在国际化发展大背景下,推动企业走出国门,加快海外资源布局,提升国内奶粉资源的供应。
业界专家表示,只有经历了市场的洗礼、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最终才能壮大。借市场之手引导企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以最终换取消费者的信心。当然,由于整合期较长,而这些企业想要形成大的规模、挽回国产奶的信誉状况、重建消费者信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进口品牌冲击加剧
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给婴幼儿乳粉行业绘制了一个遥远的目标:2018年底,要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要超过80%—这一遥远的愿景中,国产品牌们被寄希望于战胜雄踞中国市场多年的惠氏、美赞臣、多美滋、雅培等外资品牌。现在,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丑闻前,份额还只有3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监管一司司长马纯良曾透露,在之前审核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乳企已进行了重组和并购,随着以后加强监管,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质量,这种企业间的并购会常态化,还会进一步增加。
很多乳企都表示,新《方案》的实施,对于国产品牌的市场区域影响将更为明显,这将是一个兼并重组大潮的开始,促使多在在二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国内企业向由洋品牌把守的一二线城市进军。
无疑,整个市场更加惨烈的竞争会促使部分国内企业自己退出市场,其中,主要是来自于进口奶粉的竞争。
宋亮指出,“从目前形势来看,进口品牌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多,它们将全面冲击国产奶粉市场地位,进口奶粉将向三四线及以下地区蔓延,原本国产奶粉的优势地域将遭受挑战。而奶粉行业的价格战会持续,企业之间促销买赠、变相降价等行为会愈演愈烈。”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