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危房改造工作在中央、省、地的关心和各级各部门的指导下,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惠农优农政策,真正让危改户看得见实惠、感受到实惠; 2010年危改工作在借鉴前几年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和群众主体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如火如荼、有序推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借全区“双考双评双挂钩”干部跟踪动态管理考核之契机,黔西县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列为县的主要工作之一,成立了县政府县长任组长,两名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建设局、民政局、发改局、财政局、规划局、监察局、农办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全县26个乡镇长为成员的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政府办一名副主任任危改办主任,办公室下设综合组、规划设计质量监督组、资金协调管理组和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组,从相关部门和乡镇抽调专人具体办公,同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宣传,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网络报刊、电视台电台宣传报道,具体实施点上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进村入户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让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自愿进行危房改造。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积极帮助解决危改户建房的实际困难,激发群众改造危房、建设家园的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是注重审核,准确确定危改对象。黔西县2010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任务数为19242户。其中: 低保户茅草房户1627户,困难户茅草房户10004户,一般户茅草房户7042户;实施改造569户五保户一级危房(其中老年公寓13所)。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上,实行“阳光”操作,始终把调查摸底和对象确定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和调查小组调查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审批”等程序进行。同时,对每户危改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根据统一的标准,确定“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一般户”四种补助类型。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居住房屋极度危险、家庭极为困难的“两最”农户的房屋进行改造建设。
四是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村老年公寓建设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家园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实施中,坚持因地制宜,做到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积极引导危改户按《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图集》实施,突出黔西北特色,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是加强技术指导和督促,注重质量监管。始终把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危改工作督查方案,成立危改工作督查组,由县委办、政府办、监察局牵头,定期不定期对危改工作进行督查。此外,还把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县四大班子联系乡镇进行工作督促的重要内容。县利用地区安排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技术人员“百、千、万”培训工程,开展农村房屋建设培训,共培训490人,全县386个村每村确保有1名经培训、懂技术的指导人员,加强建房技术指导。县建设局质监、设计等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危改建房点,向建房户传授建房知识,查看工程质量,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 立即进行整改,确保了工程质量,杜绝新房变危房。
六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规范运作。中央、省、地、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7917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补助资金为12896.66万元,地区补助502.03万元,县级匹配4518.31万元。县建立健全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将危房改造资金实行县级报账,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资金严格按照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拨付。进一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危改资金高效安全运行。
七是加强协调服务,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免费为危改户办理宅基地建房手续,简化新办彩瓦厂、临时砂石场办证程序。积极为危改建房户协调砂石、水泥、钢筋、墙瓦等建材。协调金融部门为建房户贷款。推行“亲帮亲、邻帮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帮助危改户筹资建房。
八是积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发改、国土、扶贫、民政、民宗、残联等部门及社会团体涉及农村房屋建设项目,积极整合到农村危房改造中。同时整合其它项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村庄整治稳步推进。
到目前为止,黔西县危房改造开工数为17905户,占目标任务的93.05%,竣工3486户,占目标任务的18.02%,现已入住177户,入住率占目标任务数的0.91%,拆除旧房6115户,旧房拆除率占目标任务的31.77%。13所老年公寓建设,完成征地4所,三通一平的5所,在建基础2所,砌墙2所。力争在10月底前全部危改户能搬进新居。
(黔西县危改办 聂祥富 王杰 供稿)
评论 |
|